□记者 黄志强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即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五角场辖区自身特点,城管五角场中队先期检查了五角场环岛核心商圈内所有的商场及企业,对发现的问题逐一责令整改,取得了良好的执法效果。 不过,垃圾分类这场攻坚战最终能否取得胜利,关键还在于全民自觉养成分类意识,而难点便是在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执法,城管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如何将城管执法与社区管理相结合,进而引导社区居民逐步养成自觉分类的习惯,成了摆在城管五角场中队面前的新课题。三湘世纪花城是五角场街道辖区居民户数最多的住宅小区之一,中队与居委、物业、业委会携手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实践,垃圾分类的“三湘”执法模式已初见成效。 “神器”相助 激发居民分类热情 垃圾分类已成新时尚,各种形式的宣传铺天盖地,但仅靠标语和口号,居民未必能真正参与其中。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此,三湘世纪花城准备了三件“神器”,助力小区开展分类工作。 居委特地订制了带有分类标识以及区分颜色的环保垃圾袋,免费向居民发放;以低于市面的价格向住户提供家用分类垃圾桶,促使居民在家中按照垃圾袋和垃圾桶上的标识主动进行分类。此外,小区物业引进了一批可将湿垃圾变废为宝的机器,只需将湿垃圾倒入该机器,通过转化可直接变为有机肥料,无论是居民自己养花弄草,还是小区公共绿地都用得上这些肥料。这批神奇的机器引起了居民浓厚的兴趣,间接提升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和效率。 科学规划 引导居民定点投放 随着最后时限的日益临近,上海各个小区正在上演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撤桶”运动。实行垃圾分类定点投放后,对居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楼前垃圾桶一个个被搬走了,每天早上丢垃圾要多走不少路,”这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 通过对人流动线的科学规划,三湘小区在内部设置了全新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合理的布点尽可能让居民少走路。居委在每幢楼楼底宣传栏张贴垃圾分类宣传告示,逐步撤走了原来放置在楼底的垃圾桶。而为了防止居民将垃圾直接扔在原来的垃圾桶位置,小区物业在原先的垃圾桶区域补种了绿化,同时设置指示牌,引导居民前往分类投放点投放。许多居民刚开始颇有微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居民逐渐开始习惯前往分类点投放。 科技加持 创新智能执行模式 三湘世纪花城小区重新规划布局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可谓“装备齐全”。除了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垃圾分类的知识展牌,还引进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同时配备了专人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指导。 结合国外实行垃圾分类的经验,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谓“刚柔并济”,在实践的过程中,既需要晓之以理的劝导,也需要有惩戒措施。三湘世纪花城的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了人脸识别监控,可以为城管执法部门提供过硬的执法依据。在处理机制上,对未按分类投放的个人,由物业先行上门劝导,对于屡教不改的当事人,则以视频为证据,交由执法部门按条例处理。这一执法模式已逐渐得到小区居民认可,五角场城管中队同步积累了在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执法的经验。城管中队将根据辖区每个小区的实际情况,将垃圾分类的“三湘”执法模式逐步推广至五角场街道的其他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