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邵祝庆(文化花园) 我生于1949年11月,与共和国同龄,今年正好70岁。人的一生有诸多回忆,而我最难忘的是28年的军旅生涯。 1968年,我参军入伍。3月18日,部队到达浙西山区一个在建的战略仓库,我们120多人是来到这里的第一批新兵。新建的营房住着工程兵,我们只能借住在当地的一个大礼堂。没有自来水,洗脸、刷牙、洗衣服、洗澡等都在村庄旁的小溪里解决。到了冬天,为了洗个澡要到驻地附近的一个钢铁厂,来回步行近10公里。 这样的部队生活让我们这些新兵有些失望。针对这种状况,部队做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我们很快认识到:战略仓库是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什么岗位,我们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虽然身处山沟,但是政治教育、军事训练、专业培训等都毫不含糊。我们自己动手,砌砖垒墙,土法上马修建大礼堂;开荒整地,养猪种菜,改善部队的生活。 后方战略仓库都在山区,不少军官为扎根山沟,将配偶、孩子迁往了部队。由于山区教育相对落后,据有关部门统计,当时南京军区有近百个后方仓库,但很少有军官的孩子考上大学。当时曾流传着这样的话:“为了国防建设,我们是献了青春献子孙”。 1971年7月,我被调到南京军区后勤某分部司令部工作,一干就是18年。当时我们这个分部主要任务是负责上海和浙东南方向部队的平战时后勤保障,分部所属有兵站、汽车团、船队、医院、仓库等30余个保障分队。为了提高机关的组织指挥和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始终将战备训练摆在重要位置,经常组织各种演练。 1986年,上级命令我们分部组织上海方向抗登陆作战后勤保障实兵演练,为此成立了演练组织机构,抽组了汽车营、兵站、野战医院、仓库等演练分队,从理论研究、编写预案、组织分练到综合演练,历时半年时间。 当时,我担任实兵演练现场分练和合练的总指挥。为了更接近于实战,我们还协调空军和地方消防部门,请他们派出飞机和消防队参加演练。我们还请上级协调抽调了所属他部的摄录像设备,现场实录转播实兵演练情况,使总参和军区首长在组织考核验收时能形象直观地看到整个演练过程。这次演练获得了圆满成功,机关和部队得到了锻炼,我个人也荣立了三等功。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后悔”。我们和共和国一起成长,对祖国始终坚守着一片忠诚,每每回想起自己的军旅岁月,总是令人兴奋与激动,为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