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悦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6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连载·昔日的江湾五角场(三)

五角场的大排档还有吗?

文耿勇

忘了何时起,五角场中心区域树起了一件雕塑,顶部是个球体,柱子四周是一条盘山路,上面有汽车在盘山而行。雕塑表明含义再明显不过了,居民却并不埋帐,私下嘀咕:五角场顶个“球”。

这也难怪,那时的徐家汇早已让人刮目相看,相比之下,五角场的居民不论乘55路出去还是回来,逢熟人很自然是那句“去上海了”。虽然是上海人,但住在五角场这个被称为“下只角”的地方,说起来总点腰杆不硬。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拉开序幕,那是个思潮迭起的年代,那时读书撰文成风,思考辩论成风,观念转变成风。五角场的市场化进程犹如百米冲刺,比想象的要快得多。如下围棋抢占地盘,不经意间,各类小店,固定的、流动的小摊小贩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大街小巷。

起初,规模不大的国营商店还有些龙头老大的味道,经营中还羞羞答答,缩头缩脚,放不下“身段”。后来在商品大潮冲击下,立马顿悟,施展独特的优势,拿出浑身解数加入竞争序列。空政院也不甘落后,破墙开店,增加收入,弥补经费不足。记得那时学院在工作指导上有两句话常讲:开门办学和破墙开店。当年破墙开店的最大手笔,要数五角场地区第一家星级宾馆——上海市三星级宾馆的第一块牌子“蓝天宾馆”。

1983年,全运会在江湾体育场举行,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纪录片里目睹五角场的全貌,宽阔的四平路以及两侧6层楼的新工房在当时都令人赞叹。然而,当年整个五角场地区没有宾馆,比赛后,运动员全靠用大客车拉到市区宾馆下榻。蓝天宾馆填补了这项空白,从此五角场告别了没有星级宾馆的时代。

江湾五角场跟上“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发展步伐,步入发展快车道。新朝阳商场建成、农业银行大楼……进入90年代后,肯德基、麦当劳以及必胜客都来了。五角场居民不再会为吃顿肯德基,专程跑去外滩东风饭店了。而如理发店、群艺照相馆、杂货店、布店等在苦撑数年后不见了踪影。

有一段时间,似乎全民经商。白天,小门面门口揽生意的高音喇叭此此彼伏;入夜,拉上彩灯,地摊成片,卖啥的都有,虽然嘈杂,市容难堪,可生意出奇好。那时五角场大学生多,民工多,还有当兵的多,这些人都是低消费群体,囊中羞涩,买东西多半讲究实惠,不追求档次。

一到晚上,大排档连成一片,各家用彩色尼龙布相隔,桌上摆满螺蛳、毛鱼、鸡块、各类疏菜等,啤酒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我们几个年轻干事,没家没口的,晚上加班伏案赶稿后,都喜欢三三两两去点两个菜,喝几杯,算是夜宵,既充饥补充能量,又谈笑聊天放松心情。许多年后,我与一位复旦毕业的北京大机关同志聊天,他还很认真地问我,五角场的大排档还有吗?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五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