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浦东机场防控一线,罗一雯没有如释重负,只有依依不舍。 3月5日,正在开会的罗一雯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小罗,你有英语中级口译证书,英语讲得好,愿不愿意去杨浦区疫情防控驻浦东机场工作组支援防控一线?” 不及思量就上岗 刚工作一年半的“90后”罗一雯没有犹豫,立即答应了下来,内心甚至还有些欣慰:“我是上海海关学院毕业的,在朋友圈里看到许多大学同学都在海关的一线岗位上加班加点,一直也帮不上忙。这下,我可以和他们并肩作战了!” 冲锋号就是命令,容不得细细思量,罗一雯已经站在了杨浦区疫情防控驻浦东机场工作组的岗位上。第一次穿防护服,难免笨手笨脚,在衣服上写上名字,每一个“大白”都拥有了姓名。每天三班倒,8小时一班,只有吃饭的时候可以脱下防护服,顺便去上个洗手间,别的时候,尽量不喝水、不上厕所。 到岗第三天,罗一雯就排到了连续两个夜班,都是晚上10时上岗,第二天6时结束。晚班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到了下半夜,大家都盼着能忙一点,因为,只要一看到旅客走过来,他们就能立即打起精神,最怕就是闲下来,瞌睡虫止不住地跑出来。晚上,机场里没有开空调,为了通风,还经常开门,冷风嗖嗖地灌进来。位置正好靠近门口的罗一雯不敢睡着,和同伴们一起聊天、刷“学习强国”,成了“答题小能手”。 几天下来,罗一雯不仅“学习强国”的积分蹭蹭蹭地涨起来,更成了机场一线的“疫情防控小能手”。穿脱防护服熟练了,应对各种状况也得心应手了。虽然,忙起来的时候往往无法保证完美的自我防护,不断从袖口褪下来的手套管就是一个不太听话的“小伙伴”。多在身上喷几次消毒剂,心里就有了底气,心里也不再敲小鼓了。她说:“上车补觉,下车战斗。特别神奇的是,只要穿上防护服,就会马上有一种奇妙而热血的使命感。” 收获认同和鼓励 没有旅客的时候,罗一雯也会静静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日渐熟悉的航站楼布局,明亮的接待大厅,醒目的数字时钟,带着疲惫倦意的旅客,常常想摘下口罩的懵懂小旅客,还有身边的“大白”们……这一个个画面的叠加,仿佛就是安心的“代名词”。工作中,罗一雯遇到个别不配合的旅客,但收获更多的是温暖的问候“你们辛苦了”,还有许多旅客由衷称赞上海的防控措施精细到位,令人安心,“还是祖国好”。每当这样的时刻,罗一雯也会自豪地点头认同。 忙忙碌碌的工作中,近两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4月22日,走出杨浦区疫情防控驻浦东机场工作组那一刻,罗一雯没有如释重负,反而有些依依不舍。她说,一线的岗位很重要,组里同志们的感情也特别好,“朋友圈”里的每一个人也都很关心和支持她,在机场还收到过街道小伙伴“人肉快递”来的网红奶茶,这种和大家并肩奋战的感觉特别好,真舍不得结束。 “怀念那些为了打起精神与小伙伴们一起聊天、一起刷‘学习强国’的深夜,怀念那些穿着防护服克服笨拙、并肩作战的日子,怀念那些入境旅客们对我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的真情流露”…… 在这个特殊的春季,在这个特殊的岗位,年轻的罗一雯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用优异表现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