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悦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食堂印象

文/吴国焕

我对食堂有好感。最初,始于儿时的一次体验。

那年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是清汤寡水,每次饭后,总好像意犹未尽,没有吃饱。

某日中午,母亲拿出几张饭菜票,让我到开张不久的离家很近的一个“居民食堂”去尝试一下,当时,街道试办过一批居民食堂。这是生平第一次上食堂,我兴冲冲去了。打菜的正是一位我认识的邻家阿姨,笑容可掬。出乎意料的是,菜单中居然有葱烤鲫鱼,这可是那个年代难得的美味佳肴。虽然鲫鱼很小,是“迷你型”的。但它鲜美的滋味,还有阿姨的笑容,“食堂”这个概念,在幼小的脑海里扎下了根,是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

到了中学,学业繁忙。中午的就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回家吃午饭,路远、人累,还浪费时间。学校提供蒸饭服务,但是蒸饭每天要准备米、菜,已经装满书簿的书包里又要添一个大饭盒,觉得麻烦了一点。如此,最佳选择就是在学校食堂搭伙。可惜学校食堂也人满为患,我等了一年,才算办妥了搭伙手续。

此后,我每到一个单位,特别关注的就是它的食堂。每个食堂都会给我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

农场食堂,最好的菜肴非红烧肉莫属。走在收工的路上,就能闻到食堂飘出的肉香。一角三分一份的红烧肉,大致有比麻将牌小一点的五六块小肉,带着鲜美的肉汤汁,盖在亮晶晶的米饭上,捧起饭碗,一天的疲惫烟消云散。

上大学时,文革刚刚结束,物资仍然匮乏。上师大的食堂,居然有夜宵,有茶叶蛋可卖。这让我喜出望外。紧张的夜自修期间,我总要挤出时间,赶到食堂去一次。稍晚一步,茶叶蛋就要售罄,这当然是常有的事情。

后来到教育学院工作。它的食堂在三号楼底楼。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二楼一度办起了“雅座”,有为数不多的几种“小锅菜”供选择。

每当一客“水晶虾仁炒蛋”摆在一台简易的升降机上,缓缓地从底楼升上来。我的心里也随之涌起一阵感慨:到底是教育学院,比基层学校的食堂强!

退休后,与食堂就渐渐疏远了。配合老伴,操弄三餐,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不善厨艺的我,有时,难免又想起食堂的种种好处来。

没想到,七月初,家门口的“小食堂”开始运营了。这是街道落实《杨浦区老年人助餐服务水平提升行动方案》的成果,专门为60岁以上的老人开办的。

我和老伴得到消息,赶紧前往体验尝鲜。小食堂的用餐场地装修一新,前来用餐的居民,满面春风,络绎不绝。四周氤氲着兴奋、喜庆的气息。

食堂内两个洁白的洗手池首先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还有洗手液、擦手纸和手部消毒机呢,这些设施是以前所有就餐过的食堂都无法比拟的。

一群志愿者正在忙前忙后,引导老人们排队办卡、洗手、取餐、就坐,尽力为老人们营造出舒适的就餐环境。我和老伴洗了手,拿了餐盘,前往点菜。

与传统按份收费方式不同,小食堂采取以量计费的方法,在每种菜品前都设置有智能称重设备。这可是第一回见识到,算得上“高科技”呢!这样一来,老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爱吃的菜,吃多少买多少,既满足多元选择的需求,又能做到“光盘”不浪费。

小食堂的菜单里,红烧肉甘甜软烂;卤鸡腿咸香适中;虾仁炖豆腐鲜香清淡;芥菜双菇羹既鲜浓,又解腻……看来,小食堂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牙口不好、饮食偏淡的特点,力求荤素均衡、整体清淡、软糯易嚼。

小食堂每天都推出14道家常美食,站在宽大的电子屏菜单前,逐一探寻今天推出了哪些菜品,心情有一点兴奋,也有一点期盼……这感觉,与儿时,走进食堂查看菜单时的感觉还真有几分相像呢。

小食堂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长馨睦邻小厨”。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五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