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教育一个孩子 影响一个家庭 带动一个社区

五角场街道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

自2019年7月《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五角场街道坚持“五区联动共建”,依托合生汇等企业的商业资源、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智力资源以及机关行政资源,打破了现有政府资源纵向流动的限制,搭建了区域单位间横向交流的平台,实现“社区、园区、校区、营区、商区”五区联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社区、营区:共话军民鱼水情

“阿姨,您就扔进去好了,我来帮您分!”“不行不行,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怎么能全靠你一个?”

家住蓝天小区的军嫂张阿姨摆摆手拒绝了垃圾分类分拣员的帮助,干净利索地将中午的菜叶倒入湿垃圾桶。

蓝天小区是一个部队小区,里面居住着许多现役和退役军人及其家属。2019年上海市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以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主动与街道联系,邀请街道探讨推进方案、选址布点、购置物资,并设立了专职垃圾分拣员,帮助居民分拣垃圾。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居民分类意识越来越强,还自发组织了垃圾分类志愿队,每天拿着小喇叭巡逻宣传,主动引导他人进行垃圾分类。

“有人总说我们是保姆式服务,但我觉得军人保家卫国,我们理应做好后勤保障,所以我们会主动帮助居民们丢垃圾、分垃圾,没想到他们都拒绝了。不但自己分类,还主动要求成为垃圾分类指导员,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物业徐经理动情地说道。

利用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街道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居民主观能动性,成立了吉浦一居委垃圾分类自治小队、武东居委离退休干部环保团队等多支社区垃圾分类自治小队,充分调动了居民主人翁意识,营造人人知晓、共同参与、和谐共治的良好氛围。

商区:企业成为示范样板

五角场街道商圈企业工作例会上,年轻的讲师声情并茂地讲解着垃圾分类的最新要求与标准,台下,五角场商圈企业相关负责人听得津津有味。

合生汇国际广场的邓沙汀经理早早来到会场,坐在第一排:“垃圾分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合生汇一定会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表率。”

在街道指导下,合生汇国际广场迅速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资金和人员,积极参加街道组织的培训,并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此外,为了更好地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合生汇国际广场投资60余万元,将原有的垃圾压缩站改建为封闭的、具有干湿垃圾分类收集功能的综合性垃圾房。合生汇也成为了五角场商圈单位垃圾分类的示范样板,多次接待市级、区级等各级领导参观、调研、考察。

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零突破后,五角场街道以点带面,树立万达广场、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等一批优秀企业为典型,并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出现了凯迪金融大厦、上海财大豪生酒店等一批优秀生活垃圾分类企业。

校区、园区:不让语言成为障碍

“虽然日本的垃圾分类方式有所不同,但中国有句成语叫入乡随俗嘛,我相信中国的垃圾分类会越做越好的。”来自大坂的长泽俊介同学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说道。

在复旦大学学生公寓楼下,有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他们一边操着不同的“口音”,一边“手舞足蹈”,生动形象地向新入学的学生们展示着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使用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语言进行交流的声音此起彼伏。

复旦大学每年有2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生,五角场街道联合校方开展了面向新生的“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引导新生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线上,积极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有关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分类详情、投放指导等内容,号召大家主动学习并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之中。线下,在每个集中投放点设置志愿督导员,利用大二、大三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引导新生做好垃圾分类投放。

除了复旦大学,五角场街道还联合财经大学、济光学院等辖区高校以及六一小学、同济初级中学等中小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机制,将垃圾分类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青少年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目标,促进垃圾分类成为全民的生活新时尚。

(社区管理办)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五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