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第一阶段施工已全面铺开。遵循文物保全、运营保障、水质保证和环境保护的“四保”建设思想,建设方坚持“文保堆里搞工程、螺蛳壳里做道场”,克服施工风险高、要求高、场地小、周期长、难度大等难点,稳步推进工程分阶段建设,预计2024年通水投产。据悉,项目建成投产后,全市约300万市民将喝上口感更好、品质更优的饮用水。 工程将分“四步走” 杨树浦水厂原水取自长江青草沙水源地,目前水厂主要负担杨浦、虹口、静安、普陀、宝山等5个区300万人口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项目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设计规模120万立方米/日,包括新建84万立方米/日的深度处理系统、排泥水处理系统,以及全厂常规处理系统改造。 该工程属原址改造建设,水厂文物众多,且施工期间还要确保每日不少于100万立方米的供水量,以保证水厂正常运行。为做好这种不停役、不征地的就地改造,建设方采用“边拆边建”的施工方式,将工程划分为四个施工阶段。 上海市政总院二院副总工程师兼项目经理徐辉向记者展示了一幅工程平面布置图,图中用颜色标注出了每个阶段的施工范围。徐辉表示,做好每个阶段的无缝切换是工程施工难点之一,“比如说我们一阶段具备向市政管网供水的条件了,我们需要把现在关着的阀门打开,同时,对即将施工的二阶段的运营单体,我们要把它的所有阀门关掉、单体停役。水厂有上百年历史,很多阀门可能已经好几十年都没有动过了,切换的过程中要做到阀门有关有开,且不影响供水和水质,需要我们做到更为精细化的施工组织和工程管理。” 行走在工地现场,也处处可见水厂“边运营,边改建”的工程特点:施工围挡将厂区分成了施工和生产区域;在正常运转的沉淀池边进行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的工人;厂区主要工程车辆通行道路上都铺上了钢板,以保护地下管网;施工区域架设了3座天桥,作为水厂的巡检通道保证水厂运行… 尊重善待老建筑 杨树浦水厂的建筑是典型的英国中世纪哥特式古堡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厂区分布着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9处12幢、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7处、国家级古树保护名木6棵,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可谓是在“文保堆里搞工程”,为保护好这些珍贵“国宝”,工程实行一个施工单体一个策划方案,一颗古树一个保护方案。 目前正在紧张施工当中的7号综合池就是工程尊重善待老建筑的典型范例。7号综合池周边包围着的一圈高达5米的“围墙”,是被称为7号沉淀池池壁的上海市文保建筑,“我们整个7号综合池的施工都在这个封闭的池壁里面,7号沉淀池池壁挡住了我们人员和机械设备的进出,后来通过与市、区相关部门沟通,获得行政许可后,我们在池壁上开了3个长10米的缺口,开缺完成后,我们也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文保中间验收。”切下来的文保构筑物的构件,建设方进行了妥善保管存放,待工程施工完成后再予以复原。 而在7号综合池施工过程中,建设方也创新采用了软土地基咬合桩施工技术,实现了微振动、低噪音的咬合桩施工,以保护临近的7号沉淀池池壁。此外,在后期对文保建筑内部进行改造时,建设方也在考虑引入对建筑主体结构影响较小的水割刀技术,进行建构筑物的拆除。 与此同时,工程也正在有序开展对古树的保护工作,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并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每棵古树的生长状态,根系分布、埋深等进行了评估。接下来,工程将根据评估报告制定相应保护措施。 (上海杨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