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上旬,上海集中开工的重大工程共有16项。涉及杨浦区的工程有4项,其中“复旦大学苏步青、谈家桢旧居修缮工程”于4月9日启动施工。 本次修缮目标是保留建筑的时代特征,在提升使用环境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及恢复院士居住时期建筑的风貌。而在具体修缮过程中,施工团队其实压力不小。 建筑外立面采用历史图纸中标注的材料修缮,并以现状保留的历史墙面作为依据;勒脚和二层窗台按照历史图纸中标注的材料,以现状保留的历史原物作为依据。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表示,为了保持和历史建筑一样颜色的外墙,设计和施工团队反复调试,一共备选了三种工艺和样式样板,经过多番研究和专家现场论证,最终敲定了下图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工人要一气呵成地完成,以免留下缝隙,达不到理想效果。 因为原有建筑常年无人维护,存在外立面门窗玻璃污损严重,木质门窗框面漆脱落、木质腐化,五金件锈蚀无法运作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风貌,充分展示建筑特征,本次修缮对立面上的木质门窗按照原形式工艺及色彩进行替换。 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建筑室内热环境稳定、室外温度变化剧烈,导致一般木质变形严重的情况,我们采用纹饰古朴但耐变形度较高的柳桉对室外门窗进行替换,对保留情况尚可的门窗框仅做清洗及替换五金件工艺,五金件采用原有规格并在原位置上进行替换。” 在提升室内环境和建筑节能保温能力方面,室外门窗玻璃采用中空玻璃,对建筑保温节能适当改善。而针对室内门窗,由于相对于室外门窗损坏程度较低,本次设计则对变形及损坏程度较大的室内门窗采用老杉木按照原工艺进行替换,对保存情况良好的门窗框采取原物保留清除表面污垢的做法,木质表面施以清漆和做旧工艺。 据悉,在本次修缮工作将在6月底完工。完成后的苏步青旧居、谈家桢旧居以“爱国”“科学”为主题,与以“信仰”为主题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形成互动,弘扬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与“信仰之源”主题互相呼应、功能互补,形成统一有序的“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整体,集中展现人文传统和学科发展脉络,努力打造上海乃至全国开展理想信念和科学人文教育的新地标。 旧居的历史故事 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本次修缮工程楼位于玖园内(复旦大学第九宿舍),两栋旧居总建筑面积386平方米,均为独立式砖木结构,始建于1956年,原为中央特批教授别墅。 苏步青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1978年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名誉校长、教授。谈家桢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两位院士在复旦大学,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复旦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