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两千多年前,屈原在长诗《天问》中发出疑问。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航天人以“天问一号”勇敢作答。 从第一次仰望星空开始,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探索从未止步。千百年来,对宇宙的追问与探索,是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梦想。从古至今,在一代又一代探索者的努力下,看似高深莫测的天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科学家们通过科学探测一步一步揭开宇宙的奥秘。 先民们对宇宙的坚定探索和浪漫情怀,被新一代中国航天人继承。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 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正是彰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锲而不舍和文化传承。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通过一次发射任务,一举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这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征途上是前所未有的。 探索太空也要从娃娃抓起,杨浦区少儿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图书,等着小朋友们自己去探索。 链接 “天问一号”实施步骤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第一次到达近火点时进行捕获制动,成功被火星引力俘获,实现火星环绕,进入大椭圆轨道; 2月15日,“天问一号”第二次到达近火点时进行制动,进入调相轨道; 2月24日,“天问一号”第三次到达近火点时进行第三次近火制动,成功进入停泊轨道,“天问一号”在停泊轨道上大约运行2.5个月; 5月15日,“天问一号”的火星车“祝融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记。祝融是华夏族上古神话人物,被后世奉为“火神”。 (杨浦区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