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普陀区,人们发现这里与印象中的传统工业区并不相同。铜川路水产市场等72家市场关闭,工业化“三高一低”企业成批关停和迁移,不断涌出的新项目让人们心目中的老旧城区显得生机勃勃。近日,记者跟随普陀区网格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普陀区如何按“像绣花一样精细”要求为百姓服务。 上午8时45分,负责巡查万里、甘泉区域街面问题的区网格监督员陆玮琦,从区网格中心出发,一路骑车至真华路。下车上锁,记者随他走进大街小巷。 1米见方的粉蓝色塑料板断成多块,散落在万里真金苑北门围墙外的绿化带内。9时09分,按城管通 APP上报流程,陆玮琦拍摄近景、远景,并找到对应的城市管理部件选项。“发生在新村路,靠近真金路口……”他通过手机语音描述事件。9时14分,第一张工单上传完毕。 10时02分,在万里街道网格中心,街道信息员李莉正忙着受理一起上报事件。“时间:9时 47分”“事件:井盖缺失”“地址:武威东路477弄19号”“责任部门:万里街道第二片区”十多分钟内,信息员就需将案子派单至对应片区。每天,街道网格中心要面对几百起案件的处理工作。 走到紧邻的万里街道网格化综合管理片区,来自城管、市容绿化、房管、市场监管、街道管理办等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忙于事件处理。 普陀区将街镇“4+1”部门人员配备下沉到片区中,将力量分布到城市管理的神经末梢,确保快速接单处置。此时,当班的片区信息员于雯燕,是部门的“传动轴”。接到街道网格中心的“井盖缺失”单子,她判断这个井盖应是物业负责,便将单子派发至房管办人员王尧手中。王尧立刻着手处理,联系物业。 据悉,普陀区将依托“智联普陀”项目,着力探索加强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和“神经元系统”建设,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