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颖 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10年后的1988年,我调任到当时上海列车段工作。由于自己那时已是党员且又取得了企业管理专业大专文凭,经恩师杨怀远推荐,我到了很多铁路人梦寐以求的上海至北京的13/14次上担任列车员。 由于连接上海与北京这两大全国最重要的都市,13/14次列车无论是车组还是设备在当时都算是“顶级配置”。当时的13/14次列车与一般列车有着显著区别,从车厢颜色上就一目了然,由于13/14次列车是驰名全国的红旗列车,它从一般的绿皮车漆成了橘红色、紫酱红色,这样的配色犹如万顷森林中盛开的一束红花,行驶途中列车恰似一束红箭,英气十足。 与现在京沪高铁最快不到5小时的旅途时间相比,那时上海往来北京可都是需要在列车上过夜的。单程运行时间1978到1986年为19小时,1986到1996年经过技术改进后压缩为17小时。 回忆起80年代担任列车员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艰苦是当时工作中的主旋律。炎炎酷暑天,由于列车内没有空调,在行车前的内务整理时,列车员早已是汗水出了好几身;列车启动后大量旅客入席,车厢内的温度更是直线上升,列车员在提供服务时,身上的制服往往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当时在列车员间流传有一句话:一趟行程下来背脊上盐巴都能刮下来三五两。寒冷冬日,列车内又是另一番模样。当时列车上茶炉和取暖锅炉还都是烧煤的,细腻轻薄的煤灰在旅途中如影随形,往往是车行一路,领黑一层。这样的情况到了1986年出现了变化,列车内改装了季节性空调,旅客在出行之中的舒适感提升了,列车员们也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 1992年4月,乘坐13/14次列车的旅客惊喜地发现,乘车体验显著提升。车厢内安装上了四季空调、每节车厢均配上了电茶炉,冬季行车时取暖来源由煤炭改为电力,以往煤灰袭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车厢外观也漆成了鲜红色,大家都习惯称之为“红皮车”;到1998年10月,乘车体验进一步升级,全列为软硬卧车厢,餐车增设了酒吧,车厢漆成了动感十足的蓝色,大家喜称为“豪华车”。 上世纪90年代,广大旅客除了感受到乘车舒适感的直线攀升,对于列车的行进时速的飙升也一定是深有体会。1997年4月1日,全路列车第一次大提速,原先的13/14次列车升编为K13/14次,这个字母“K”意为“快速”,列车时速从原先的80公里上调至120公里。一年后,全路第二次大提速来了。1998年10月1日,K13/14次升编为T13/14次(“T”为“特快”之意),时速达120至140公里。 进入新世纪后,列车提速的脚步仍未停止。2000年10月21日全路第三次大提速T 13/14次车次未变,但时速上调到了140至160公里,单程运行时间压缩至了13小时。 2004年4月全路第五次大提速后,T13/14次升编为Z13/14次(“Z”为“直达”之意),时速为180—200公里,2007年4月全路第六次大提速后,Z13/14次部分区段时速调整为250公里。车型设备也升级成为“庞巴迪车”,全列均为软卧,空调、电茶炉、酒吧餐车一应齐全。 2009年4月,Z13/14次又一次迎来升级,这次的升级与之前的多次升级可是大有不同,沿用了数十年的13/14次番号更改为D313/314次,列车全面升级为动车组。 随此列车的升级调到动车车队。在建国60周年前夕我被评上全国铁路楷模,上海客运段领导让我走出车队,组建“何颖服务研讨组”,继续做好全段青年乘务员的传帮带。 2016年5月,以我徒弟名字命名的“陆伟丽劳模创新工作室”取代了“何颖服务研讨组”,他们推出了“微笑、快速、标准、特别、满意”的“5S”服务法和京沪高铁沿线旅游城市的游、行、住、医攻略,争创“最美服务窗口。 2017年9月21日,上海客运段在京沪高铁线上首开了时速为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让旅客感受到了“贴地飞行”的畅快出行体验;“复兴号”上有二等座、一等座及商务座、还增设了商务包厢。在感受极速的同时,“复兴号”上的服务项目也与航空式服务比翼齐飞——食品、西点、饮料、餐食、书刊报纸、防寒毯、靠垫、眼罩、小毛巾、拖鞋、鞋套、耳机、衣架一应俱全,特别是设置了旅客期盼已久的无线网络上网无商量,让人感受贴心服务。 细数我多年来的职业经历,我亲历了铁路六次大提速,接触过绿皮车、红皮车、蓝皮车、庞巴迪、动车组,切切实实地感受着铁路客运从艰苦到舒适的变化。回顾改革开放40年,作为一名铁路人,这40年,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行进,我们的梦想与时速始终共驰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