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万花筒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1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年味

文 钱坤忠(文心读书会成员)

岁岁过年,今又过年。旧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商店里人们摩肩接踵,年味渐浓。越接近过年,越想着以往过年的情景。但最有回味的仍是物质不丰富的年代。

每逢过年,北方的习俗是写春联,贴窗花,挂灯笼,包饺子。南方偏重拜神仙,祭祖宗,腌腊味,做糕团。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东西南北中,风俗各不同。我们上海人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斩肉圆,包蛋饺,炒瓜子,做汤圆。石库门内前楼后楼,前厢房,后厢房,三层阁,亭子间阿姨爷叔,聚在灶披间,边烧边聊,有说有笑。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情意融融,年味十足。

上海人精打细算,利用有限计划供应的食材,做出不同品种佳肴。自己舍不得吃,还得“先人后己”。今天等舅舅,明天等姑妈。即使走亲访友,伴手礼也仅是一小篓几只苹果或一小袋什锦糖果。尽管如此,亲戚热络,常来常往。节日过得俭朴,但仍回味无穷。父母单位工会发的电影票或厂里工会组织的文艺演出,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观看。那浓浓的年味弥漫在空中,久久才能散去。

最近几年,倒不是因上海除夕夜和年初五迎财神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外环线内禁止燃放而失去了热闹,而是如今物质生活富裕了,手头有钱了,那过年的年味反而渐渐淡了。主妇们不再要腌腊味,汆爆鱼,做汤圆,炒瓜子。半成品,全成品,超市商店应有尽有。即使一样不买,饭店订一桌就解决问题了。有的家庭干脆出国旅游,在他国异乡度过春节。许多人认为每天都是过年,何必要集中在一起吃呢?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我看来,过年是一个过程。为了除夕的年夜饭,忙了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从前是没有办法,如今是有意为之。其实准备的过程就是对传统的承接,就是对文化的沉淀。我们不能拾起了节日,丢掉了传统。年是什么?年,其实是一年一度亲情的汇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这就是为什么漂泊在外的游子,每到过年带着乡愁,思念家乡,眷恋亲人,南雁北归,北雁南飞的道理。过年不光是为了吃一顿年夜饭,过年还有对先辈的纪念,对未来的祝福和对岁月的期盼。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