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钱坤忠(文心读书会成员) 这几天,我在社区边的中央绿地散步时,发现角落里有几些艾草,随风飘来阵阵清香,令人神清气爽,这才意识到端午节就快临近了。在我的记忆深处,端午节就藏在这艾香里。我迫不及待又一次翻出沈裕慎老师散文作品集中的《艾香中的端午》一文来阅读。 沈老对端午的艾香情有独钟,“期待着每天房门前都有一丛艾蒿的身影。娇小、玲珑、乖巧、可爱,闻着那一种清新,能净化心灵的气味,温暖立即溢满我的心房……” 艾草是一种野生草本植物,艾草又称艾蒿,有一种奇特的气味。驱蚊同时又是中药,艾叶还可以吃,在医学上用途很广。“悠悠艾草香,浓浓端午情。”读着沈老的散文,眼前就会浮现簇簇艾蒿,青青外貌,翠绿如抹,香味悠长,沁人心脾。 沈老在文中不仅描写了艾蒿“从根到茎,从茎到叶,气味浓烈得汹涌澎湃,有一种豁出去的决绝。”他还歌颂赞美了艾蒿的功能价值。“它的每一叶每一茎每一根,都有其价值在,不用张扬,自有人注视,自有人爱。纵使无人注视,无人赞美,艾蒿还是艾蒿,艾蒿就是艾蒿,它的内心是那么丰富,並以无瑕的心灵,奉献给人类丰厚的爱。” 俗话说,玫瑰送人,留有余香。采艾的手,即使洗过几遍,那艾蒿的气味,还久久留在手上,不肯散去。苦中带香,香中带苦。真如沈老所说:“我根本分不清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苦乐年华,它真的是一肩扛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一句我国民谚,也是留下的传统。每年端午前夕,我都去莱市场买几簇艾叶插在门媚,闻着这种浓浓的药香,扑鼻而来,浓烈纯粹。 沈老对艾蒿的喜爱是由衷的。在文中他还诙谐地提及“张爱玲笔下的薄命小女佣被叫做小艾。而赵树理描写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追求婚姻自由的姑娘叫艾艾。”无独有偶,沪剧《罗汉钱》中的张木匠和小飞娥的女儿也叫艾艾,上海江南一带,家喻户晓,真是艾香遍地。 沈老至今写过数以千篇的散文,是一位公认的散文大家。我喜欢读他的散文,他的作品风格洗练沉雄,行文潇洒,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旷达幽远的意境,给人以情感的交流,以悦读的享受,在平凡中揭示优美,从现象中发掘哲理,值得我一辈子享读。 端午节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纪念诗人屈原,有人说树立“孝女”曹娥形象,但草根百姓津津乐道的是杭州西湖边“千年等一回”白娘与许仙忠贞的爱情故事。我们在艾香中迎来端午,吃着粽子,咀嚼遥远的记忆,企盼国泰民安,如意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