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玲 整理报道 今年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从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上海要把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抓紧抓实办好”,到2019年1月,上海明确垃圾分类是上海“必须要做的事”,再到同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广泛发动、层层落实、立法保障等措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上海实践”逐步形成,步入法治化、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对生活在上海的获得感也在不断提升。 成绩背后有汗水,有不足,也有遗憾。2020年上半年上海市生活分类测评就暴露出了万里街道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万里街道上下倍感任重而道远,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有效推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新日常”。 全面动员部署 层层压实责任 为进一步做好做实垃圾分类工作,巩固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创建成果,万里街道着力找问题、查不足,通过会议、约谈、督查、指导等途径层层压实责任,督促整改落实,不断夯实基础、力求突破。 近期,街道多次召开垃圾分类迎检会议,部署全街道下阶段分类工作,指导各科室下沉居民区督促小区做好垃圾分类;召开垃圾分类专题会议,约谈上半年所有生活垃圾分类测评不达标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及物业责任人,就不达标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同时通报近期督查情况,逐个分析重点、难点问题,督促及时落实整改。 此外,街道还不断加强宣传培训,定期组织物业、单位垃圾分类培训活动,强调垃圾分类做为一项民心工程,物业做为责任人要提高意识,明确责任、优化机制,各单位要牢固树立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发挥作用;通过沿街商铺责任区群,对商家垃圾分类知识、定时定点收运事项进行线上普及和培训;向机关干部、物业、保洁、居委会发放绿容局印发的《社区分类管理工作指导手册》。 实行责任包干 真正落地见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街道各居住区、单位以及沿街商铺的垃圾分类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观,可见思想重视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垃圾分类需要久久为功的恒心,以贵在坚持的毅力,扎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为切实压实责任、有效落实整改,万里街道进一步实行垃圾分类处级领导包干制,各处级领导带领科室,定期到居住区检查指导垃圾分类工作。 近期,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带队分赴对口居民区开展垃圾分类和“巩卫”检查,督促整改措施落实,详细了解小区日均垃圾量、分拣工作安排,并对照卫生城区标准,逐条分析现状,厘清问题。强调要通过持续宣传引导让居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以及其他卫生习惯。 检查中,针对推拉门破损、分类标志不清晰、可回收价格模糊等问题,领导班子成员按照责任归属分别提出要求,“谁的责任田谁管”,“人人负有准确分类的义务”,强调要在全社区形成“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创城固卫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万里街道将进一步压实责任,发现问题即知即改;实施“一小区一方案”,优化调整分类时段,避免垃圾满溢、小包散落等问题;深入宣传和培训,对物业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对居民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巡检制度,持续推进常态长效。力争下半年测评打好“翻身仗”。 检查持续加码 整改步步落实 针对前期垃圾分类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万里街道对居住区、单位以及沿街商铺开展全方位检查、巡查,督促整改落实。为提升检查效率,坚持“边检查、边整改、边教育、边培训”原则,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组织相关人员纠正偏差,及时通报共性问题、及时提醒、及时整改。 7月30日上午,垃圾分类专班对交暨路65弄、中环锦园、达安二期、万里雅筑等小区开展突击检查,发现大多数居民区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意识都在增强,对于个别居民区整改措施落实不力的情况,城管中队现场开具整改单2张。 检查组逐一指出各小区失分项,要求杜绝硬件设施扣分的低级错误,加强驳运管理、箱房保洁等操作的规范性;整改工作不到位的居民区要落实责任到人,即刻整改,抓好长效常态;居委会要做好宣传,加强巡检;物业再控制成本的同时不能下降标准,加强收运频次。 通过检查,物业重视程度明显增强,保安迎检意识有所提高,物业也加强了保洁的清运频次。各居民区、物业也在积极探索创造好方法,如颐和华城馨诚物业给驳运车穿新衣,中环家园陆家嘴物业使用小喇叭语音广播宣传等。 为抓好整改落实,街道检查持续加码,对居住区进行第一轮全覆盖检查,已经开具垃圾分类督办整改单33张;对单位进行第一轮全覆盖检查,不达标单位重点检查,定期检查,已经开具整改告知书4张;对沿街商铺张贴责任区、垃圾分类标识牌200多张,运用脸谱化(笑脸哭脸)区分商家分类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