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市公安局和市反诈中心梳理分析,近期网络购物、冒充客服类诈骗,机票改签类诈骗,冒充领导和熟人类诈骗,这3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可能会有所上升。为此,向市民群众发出预警,请市民群众提高防范意识,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网络购物、冒充客服类诈骗 年底各网络购物平台打折促销活动频繁,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时机频繁作案。主要作案手法包括:通过微信或其他网络社交工具,以兜售低价商品为诱饵,待当事人支付购物款后,就将当事人拉黑,从而骗取钱款;冒充电商平台客服,以商品出现异常需要退货为由,发送虚假链接或二维码,在不知不觉中将被害人银行卡中的钱款转走。在诈骗过程中还出现了要求被害人通过支付宝、花呗贷款,来实现诈骗更多钱款的情况。 案例:11月29日,被害人殷女士在公司上班时接到一陌生电话。电话中一女子自称是“洋码头购物平台”客服,称殷女士在该网站上购买的牛仔裤有质量问题,要向其赔款705元,但这笔钱款要从支付宝“网商银行”平台内贷出来,贷出后无需归还。客服加其支付宝好友后,发来操作截图,殷女士就按照客服指点从该平台中贷款。但是贷出来的款项金额变成了24000元,并转到了殷女士的银行储蓄卡中。随后客服称系其操作错误,需要将除去705元外剩余的款项归还。殷女士随后通过手机银行转账23295元人民币至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导致被骗。 防范提示:电商平台的绝大多数退、赔款都是从被害人支付的账户中原路返回,无需购物人在其他社交软件中操作,更不会要求购物人通过扫码、点击链接、提供银行卡卡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方式进行退赔款。凡是出现上述不合理要求的,市民群众都要引起高度警惕。 ●机票改签类诈骗 寒假、春节临近,正是群众回家过节、外出旅游的高峰时间,这一阶段机票退改签类诈骗可能回潮。主要手法是:发送短信或电话联系当事人,以飞机故障或天气原因不能起飞为由,要求当事人机票改签或者提出对当事人作出赔偿、退款,引诱当事人提供个人银行账户、验证码等各类信息后转走当事人银行卡中的钱款。 案例:12月15日,外省市来沪的张先生刚入住四川北路某酒店,手机上就收到一条短信称其预订的机票航班取消了,张先生随后就拨打了短信上的电话进行联系,对方以退还预订机票的钱款为由,让张先生输入银行卡号并索要验证码,此后张先生发现自己的银行卡内被扣款人民币4999元。 防范提示:接到飞机航班更改、退款赔偿等信息时应该及时拨打航空公司官方客服电话核实,切勿轻信来历不明的短信和电话,遇到对方索要银行账户、验证码的情况,一定要保持警惕。 ●冒充熟人领导诈骗 冒充熟人、领导诈骗案件中,诈骗者冒充当事人的亲戚、朋友、领导,以自己手头紧或要疏通人际关系等各种理由借钱,要求被害人转款。年末阶段,各学校临近考试放假,各种冒充在校学生以高额培训费为由对学生家长实施诈骗的案件也会可能会有所增加。 案例:12月2日19时许,被害人陈先生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直呼其名,陈先生误以为是其一朋友。次日上午,对方又打电话给陈先生,称要给领导送礼,要陈先生代为转账。陈先生在局门路某银行内,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5000元,后发现受骗。 防范提示:接到熟人、领导打来电话或发来的聊天信息,凡是涉及到钱款的务必要当面或通过常用联系方式核实。平时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不要随意在非官方网站上泄露自己的姓名、联系电话、家庭情况等各类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