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全景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8月2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街区共同体构建“和美五里”

向商家宣传垃圾分类理念

很多人心里,五里桥,不仅仅是一个社区名称,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先进”和“创新”的标签——上世纪90年代起,街道率先在实践中创设出引导居民协商自治的“三会”制度,此后率先培育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以更好服务居民,率先拓展滨江公共活动空间以“边角料”裁出老社区的“轻娱乐”,率先提出“社区共同体”推出街道层面的公益众筹平台……无数个“率先”不仅清晰呈现了一片街区对于社会治理、居民自治的生动实践和行进轨迹,更见证着在党组织领导下,一方热土顺应不同时期矛盾及需求,对于社会治理方式及理念的不断发展及自我革新。进入新时代,五里桥提出“和美五里”目标——在党建引领下,通过项目实施与先进文化引领,在意识形态上寻求共识,塑造社区共治的价值体系,提高社区治理各参与主体的综合素养,增强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在实施路径上,创新提出“街区”这一概念,推动各类资源在街区层面整合对接、多元群体参与建设发展,实现自治、共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重新定义“街区”

让区域化党建深度覆盖融入

长期以来,上海基层治理主要依托于“小区制”“楼组制”“街居制”等形式,这一方面塑造了上海基层治理独特的优势,如治理单元较小,利于发动居民参与,有利于资源集中投放和治理效应迅速显现,居民群众容易享受治理单元中的各种实惠。

进入新时代,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重心不断下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

五里桥街道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发现,对于社区治理共同体而言,一个居民区似乎太小,资源不够丰富;而整个街道又太大,不利于公共议题的快速有效形成。能否在街道和居民区之间架构起更具辐射力、影响力、协同力和组织力的自治共同体?

为此,街道提出“街区治理”这一新概念,并进行创新实践。通过重新定义“街区”,推进区域化党建在整个街区的深度覆盖与融入发展。

这里的“街区”不是简单将几个居民区的任意分割与组合,而是由几个在历史渊源、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共同特质的居民区组成。

按此定义,街道以南北高架路、中山南路高架为界划分为三个街区。一是南北高架以东、中山南路高架以北的“创意家园-和美街区”。这一街区沿局门路展开,组织形态较为丰富,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所在地,还包括龙头股份等大型国企、上海最大的创意园区江南智造以及幼儿园、小学、双语学校、特殊教育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党建基础好、社区资源多、社会活跃度高等特点;二是南北高架以西、中山南一路高架以北的“颐乐生活-和美街区”,这一街区沿打浦路展开,以居住为主,生活服务设施多,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这一街区,街区着眼于提升生活服务质量和便利性,特别要打造长者友好社区;三是中山南一路高架以南的“人文滨江-和美街区”,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丰富人文资源,将重点突出人文元素,致力于打造滨江党建新名片。

各个街区成立党建(共治)联盟,参与成员由区域单位、“两新”组织和居民区等单位成员和街区内的报到党员、社区居民代表、街区顾问等成员构成。街区党建(共治)联盟首先要制定街区公约,为街区治理法治化提供制度资源;每年征集治理议题,提倡广泛协商,并通过统筹协调各类资源而推动议题切实解决。

聚焦“和美”项目

重构街区温度与颜值

“和美”的最终目标,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街道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着力推进“和美街区”系列项目建设,以党建显实效、增凝聚。

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和”系列由社区党委牵头,聚焦街区人文软环境提升,依托“益空间”党群服务站,以文明创建、为老服务中心建设、安全社区创建、老公房电梯安装、社区花园、错时互惠停车、滨江文化、居民自治微创投、业委会主任沙龙等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联合各类主体共同营造睦邻文化,营造熟人社区应有和谐度与温情。

“美”系列由行政党组牵头,聚焦街区面貌硬环境改善,依托网格工作站,围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五违四必”专项整治和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等,大力推动街区无证无照经营、无序设摊、跨门营业、违法搭建等顽症治理和楼道墙面刷新、外墙管道修缮、垃圾厢房改造、街区设施增配、临街围墙美化等美丽街区建设项目,形成多方参与的共治合力,提升街区环境的感受度与美化度。

“街区”概念的设立,在传统的街道层面与居民区层面之间构架起新一层的流通网络,由此,关于社区治理的所有资源在三个层面流动盘活,不仅激发出社区各类主体的参与活力,更逐步形成“找有趣的人,破尴尬的局,做有益的事,享和美的家”的自治生动局面。

解决“急难愁盼”间

社区治理合力得以提升

街区共同体的设立,开始聚焦各方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发力,从而推动自治迈向善治。

街道整合各类资源,开展一系列“街区仪式”推动街区情感认同。如,去年国庆节,创意家园街区党建(共治)联盟举行了一次升旗仪式,基层党组织代表和近百名居民区党组织党员、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并见证了仪式。共处于同一街区中的不同个体,借助富有内涵的仪式,获得了强烈的街区认同感。

聚焦公共服务需求,通过党建资源撬动社会资源,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包括2-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扩大学生晚托班覆盖面、丰富午间一小时活动和白领午餐地图、推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功能向家庭辐射等。

在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间,社区治理合力得到显著提升。如,针对街区共同体营造中反映出的“停车难”,在街区党建(共建)促进会统筹协调下,沿线各居民区、园区和小区共同协商,挖掘出192个可供“错峰停车”的车位,促成园区与居民区共同制定“互助式”停车管理公约;8号桥园区党总支携手周边师专附小、丽园居民区启动社区花园建设,挖掘园区生态环保企业资源,吸引社区居民、校区师生、园区白领共同参与,探索街区公共空间设施美化的新方法;设立企事业单位社会责任日,去年以来累计开展民生类、服务类、公益类、科创类、社区微更新类等五大类活动近百场,参与、受益人群累计4万人次。(原载于2019年8月14日《文汇报》)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五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