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2020年07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10多年违建1个月内拆除 高效背后的“三会”制度迭代之路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在解答“拆违”这道社区治理难题时寻到了一种更高效的方式。作为上海“三会”制度发源地,街道充分运用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拨开种种表象问题,直指居民核心需求。于是,一份拆违、屋顶修复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让居民们无法投出“反对票”,抵触情绪渐渐消融、顾虑也渐渐消失。就这样,存在10多年的违建在短短1个月内就顺利拆除。

在上海社会建设专家讲坛上,《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20)》同步发布。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的“三会”制度探索案例被写入书中。自上世纪90年代末诞生起,三会”制度正式步入4.0时代。当下的上海,正在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三会”制度如何焕发新生成为一项新课题。

时间倒回至上世纪90年代末,那是单位制消解、社区制建立的社会大转型时期。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大家都从未有过经验。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全国首创了实现社区共治自治的“三会”制度——通过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让居民的事情,居民说得算。

在“三会”制度下,只有议题征询由党组织出面召集,其他大部分会议都由居委会出面召集,党组织起到引领支撑作用。一开始,居民们参与热情高,各种意见都愿意提。多次讨论后,他们也慢慢摸清了个中原则——少数服从多数。也就是说,要在会议上讨论解决大多数人的事项。这其实正是社区治理最大公约数形成的过程,也是群众协商民主意识养成的过程。

在一次次热烈商讨中,更多人开始意识到,民主是有成本的。居民们通过“三会”制度自我教育、自觉承担在社区治理中应承担的责任,并逐渐摸索得出如何办事成本最低,最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文汇报)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五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