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庆芬 祝贺《五里桥社区晨报》迎来创刊300期纪念日。我是2014年《五里桥社区报》创刊100期时招聘的记者(文字)志愿团中的一员,那一年我刚退休,便从读者变成了作者至今,伴随着见证了该社区报于2016年2月与专业报业集团合作,以《五里桥社区晨报》全新亮相至300期创刊的同时,我也完成了《花甲之絮——我的一家三代职业发展史,红色薪火代代相传一至六》的非虚构、散文随笔、纪实七万多字的创作与汇编,以及《十年一诺——上海市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职业试点、推广、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与缩影》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理论征文及PPT制作的完稿。 说实在,我就是在该报中练笔,写五里人自己及家园里关心关注以及发生的正能量故事、奋斗经历与改革开放的中国变化奋进的非虚构人和事,以文学的表达方式起步。作为读者,我了解社区和谐的信息,并在社区报上看到一篇《不见面的党支部书记》,这才得悉曾经亲自带教我到浦东张江策划影视作品文案制作的原《支部生活》吴蕴珊老师的老爱人,就是我浙东老家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新四军老战士、随军办报主编、上海《解放日报》《支部生活》《民主与法制》主编丁柯,直至去年吴老师告诉我,其90多岁故世不久的丁老留下遗嘱,现已落葬在当年抗击日寇的新四军浙东司令部旧址的谭启龙司令老首长身边,年逾90高龄的吴老师还在抓紧整理丁老的文稿,使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真是可敬可佩啊! 无独有偶,在《五里桥社区晨报》“五里雅韵”版面上,我有幸读到了叶光亚老先生赞美他带教的当年75届学生下乡学农的《师生情、同窗谊》的散文随笔,这是我在报刊上首次读到赞美75届学生的文稿,不在同一区校的75届学生的我,历历往事顿时浮上心头,一气呵成《师生对话(上、下)》,发表在《中国作家网》。 特别是我获得街道征文优胜奖的《和美五里,路在脚下》一文以及发表在《黄浦报》上《最好的路,正在自己脚下》的叙说局门路沧桑变化的两篇文稿创作,让我好事多磨了整整一年,尤其是当我把局门路与之垂直的瞿溪路机动车占道、道路两旁的人行道地砖修缮以及市第九人民医院斑马线人行道的坡道改造等建议提出时,先后得到五里桥街道以及相关部门领导的极大重视,与此同时,街道还向黄浦区的相关部门作了反馈与改进,并在相关路段安装了摄像监控探头、拆除人行道上的违章建筑、人行道路与相关坡道改造等,这才有了以后我这两篇已发表获奖散文中真实感悟的语句:“好美呀,秋天到了,局门路两旁行道上的银杏树,像一把把硕大的金伞,张开了金黄的树叶,而与局门路垂直的瞿溪路两旁,则是梧桐树参天环抱、树影婆娑地为人行车流带来清风凉意。”“带着幸福和满足,我用手机在家园门前按下快门。那一瞬间,我惊奇地发现:通向幸福的最好的路,正在我们自己脚下。在这连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道路上,我看到了祥和的身影,优雅而从容;看到了忙碌的身影,快乐而自信;看到了昂首阔步前行的祖国,繁荣而富强!” 2021年3月24日,时隔7年后的《五里桥社区晨报》创刊300期特殊的日子里,我衷心地感谢社区报丰富了居民们的社区生活。从发表在《五里桥社区报》东怡花苑《邻里点里情谊深》的处女作起步,街道社区报编辑部请来《人民日报》记者冯扬天等专业老师,指导我们怎样编写文稿与创作技巧,以及如何注重学习、沟通与自我修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有了散文《我的童年》《淘宝记》、纪实《一份特殊的人事档案》、《和美五里,路在脚下》等几十篇文稿创作并陆续刊登,诗歌《豌豆苗》还有幸获得《2020年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诗歌组二等奖》。 《五里桥社区晨报》,感谢你,让我在退休以后步入老年生活中,多了一个生活乐趣与爱好的“家庭报”,学习着以诗歌、散文随笔、纪实等文学形式,见证五里桥社区、新黄浦,上海中国进入“十四五开局迈好步”的新时代新气象新成就,祝愿《五里桥社区晨报》越办越好,以多种形式培养更多的社区报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