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韵(外滩社区晨报原记者) 【编者按】 有些记忆从不需要想起,也从来不会忘记。在那个蓦然回首的街角,有曾经儿时成长的足迹,有自己青春年少的芳华。 盆汤弄要追究历史的话,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1864年就有这个名字了,至今没变过。但是旧时的盆汤弄除了现在的里弄,还包括山西路的部分路段。上海人把公共浴室叫做“混堂”,以前家家户户条件不好,就要到混堂里去洗澡。上海浴室的开源便是在如今的山西南路,自开埠后,一家家浴室聚集盆汤弄,所以不管是商人巨贾、还是平头百姓,都会来盆汤弄这里“清爽”一把。 老上海取弄堂名字,大多蕴含寓意,要讨个口彩,其实这个取浴室名也有讲究。老陶(陶俊,黄浦区地方志编撰)给这些浴室名分了五类,各有各的特色,从中也可一窥老上海的洗浴文化。第一,是从水质上取名的,有兰花浸泡的“兰汤”,还有“珍珠泉”、“玉泉”,看看这名字是不是取得非常古典呢?历史上杨贵妃沐浴过的地方就叫“珍珠泉”。第二类,按洗澡功能取名,如“洗清池”这个名字简简单单,地址就在现在的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上,老陶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工作时经常去这家。类似的还有 “尚洁露”、“卫生园”,直接把洗澡功能放到名字中。浴室当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洗澡的地方,更多的还带有休闲功能,所以那时的浴室名字有 “逍遥池”、“大观园”、“安乐池”等等,光光听着这些名字就觉得很享福啊!还有一类则是某个饭店中的浴室,并不是上文中的独立浴室。老陶举例说比如福州路上的大中华浴室就是大中华饭店的,另有南京饭店浴室等。 最后一类的取名意义有点独特,因为它是从道德角度来取名的。“干什么事心态清爽是最重要的,身体健康还不行,心理也要健康。”老陶跟记者说,《礼记》里有云“儒有澡身而浴德。”,“浴德池”、“日心池”取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来很惭愧,做了这么多期外滩社区报,在我做这个专题以前,压根儿不知道外滩的地图上还有一个盆汤弄。为什么要做盆汤弄呢?我想是我的猎奇心在“作祟”,因为这其中最让人吃惊的是它就隐匿在南京路步行街上,如果不是走访东风居委,可能我走上九十九遍南京路,也不会注意到这条小弄堂。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我孤陋寡闻,但没想到问问身边的人都说不认识。幸好那天出了地铁站,有一位保安大叔救了我:“看到邵万生了伐?就在那里。”我兴冲冲走到邵万生,在那里左看右看没看到“盆汤弄”的路牌,再拉住一个路人一问竟然回答不知道。绝望之下,我抬头看看邵万生的招牌,发现这里真的有一个没有标识的弄堂口子,一问果然就是盆汤弄! 言归正传,说说我走进去以后的感受,首先这条弄堂真的很窄,至少是我走过的上海大大小小弄堂里给人感觉最狭小的,邵万生边的弄堂口子也只能容一人进身。进来了以后我就更晕,走着走着转到了五福弄上,原来这两条路是相交的。而就这么窄窄的道上,有卖手机贴膜的,有卖盒饭的,喧嚣四起。突然觉得我这个外入者显得特别格格不入,怎么说呢,就好像远离了母体的婴儿,一下子我的步伐也变得小心起来。我在心里默念着盆汤弄这三个字,偷偷地打量着这条弄堂和里面的人。只能说没有了盆汤洗浴之后,这里变了,不知道它的命运最终会落向何处。所幸的是,这里已是“五违四必”整治的对象区域,相信最终盆汤弄会让我们重拾心中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