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起因】 北京社区内有一青年小丁(化名),父母已经买房在南汇居住,小丁本人依靠在当地的私人单位打工取得生活来源。所在居民区的社工徐爱莲多次联系他,希望为他提供帮助,小丁都婉拒了帮助。两年前,小丁重新回到了北京小区生活,徐爱莲获悉情况后及时上门联系,关心他的生活状况。 【工作过程】 徐爱莲了解到他是35岁以下青年,符合街道“启航库”就业人员的标准,同时通过邻里知晓小丁自小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且学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造成了小丁就业上的困难。 徐爱莲作为就业援助员,首先指导小丁参加区街道“就业直通车”培训,使其提高求职面试的技巧。其次,督促小丁积极参加区、街道招聘会,并帮其关注社区单位的就业招聘岗位,如有适合小丁的岗位立即通知小丁参加面试。平时徐爱莲还常指导小丁改善面试过程中的各种细节问题。 2017年,随着政府采购服务的开始。由社会组织开展的“初涛企业培训”,该培训可以根据学员的情况进行私人订制辅导,徐爱莲在得知该培训正在招募学员立即帮其联系参加。经过一年间的不断培训学习,特别是针对个人的心理辅导,使小丁在心理上突破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面试的应对技巧也大大增强,也重新燃起了对工作和生活勇气。 2017年3月,小丁终于在找到了一份稳定满意的工作,在上海申华金融大厦有限公司担任安保。那一天,小丁的母亲一手捧着就业合同,一手拿着表扬信热泪盈眶的来到居委对徐爱莲说:“居委帮小丁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解决了我们家庭最大的一块心病,家中再也不用为了孩子的就业问题而操心了,感谢居委!感谢就业指导员!” 【社工收获】 解决就业问题是就业援助员的基本工作,能够以此得到居民的认可,是我提高自身素养,为居民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工作的最大动力。今后,徐爱莲会继续学习提高自己,拓宽工作思路,针对不同的个案和需求,提供合适的服务,更好的帮助有需求的居民。 【案例点评】 此篇案例体现了就业条线工作的个案整过程,通过外展工作发现的问题,引导有需要的人员转化为接案服务对象,并在摸清服务对象情况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关政策,帮助服务对象联接求职岗位资源,针对性地助其完成入职前培训,最终有了一个服务对象满意的结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