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洁 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各个街镇、居民区都在积极响应,全面实施,但面对突如起来的“一刀切”,不少居民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垃圾分类“一刀切”让人猝不及防,应该先“软”教育,慢慢推行;但也有人认为,当前的环境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必须要“强硬”,不做分类的话就狠狠地罚,罚到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为止。 垃圾分类工作是不是真的这么难实施?近日,记者走进外滩街道瑞福小区,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 猝不及防?不存在的 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瑞福小区上下显得格外地“淡定”,原来,早在2013年,瑞福小区就开始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了。 作为第一批上海“绿色账户”的试点小区之一,当时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居民区对绿色账户持卡居民进行实名制登记,居民以实名承诺参与垃圾分类后,激发了每个人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其中,“四分类”工作也就从那时候开始了。 随后,居民区党总支又从通过改变社区环境面貌入手,改建了垃圾箱房,设立了专门的建筑垃圾堆放点,让居民更加自觉地投放。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正式实施,瑞福小区的居民只需要多做一步就可以了!——湿垃圾破袋。 瑞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雄告诉记者,在这个600多户的小区里,每天会产生200多公斤的湿垃圾,可就是这样,他们也只安排了一个管理员。 “新朋友”来帮忙 面对如此庞大的垃圾数量,瑞福小区新到了一个“朋友”,正式因为它的到来,让小区每天产生的湿垃圾不用再清运到专门的收集点,直接就能利用这台处理机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个新朋友体型算不上庞大,然而对湿垃圾的处理量却大得惊人,达到每天200公斤,足以消化小区居民每天生产的湿垃圾总量。居民将湿垃圾倒入垃圾箱后,管理员按动按钮,从垃圾桶的升降到垃圾的倾倒再到相应的处理,都能轻松搞定。 居民区书记曹雄介绍说,这台湿垃圾处理器相比别的同种类机器最大的特点在于不需要额外的排水系统,不会产生下水道堵塞或是沉积物发臭的问题。此外,机器本身的减量率高,而且操作简单,机器的厂商也会定时来维护,保证运转。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湿垃圾分类处理装置不光有“实力”,运作时还没多少噪音,没有污水外溢,更没有异味产生,颇受居民好评。 据了解,这台湿垃圾分类处理机能将湿垃圾加工成浓缩的有机肥料,作为小区花卉的营养土。曹书记告诉记者,这一举措既实践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利用”的环保理念,又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真的硬核! 记者离开小区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晚间投放垃圾的点,只见居民们陆陆续续地带着分类好的垃圾来到了点位上,管理员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边指引着居民......井然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