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70年看“申城第一居委会”如何光彩依旧

□记者  李洁

上海解放7个月后的1949年12月,在第五办事处主任、共产党员王怡白等人的推动下,成立了申城第一居委——与共和国同龄的上海市黄浦区宝兴里居民福利会。这是上海第一个居民里弄组织,也是全国第一批居民自治组织。

宝兴里,位于金陵东路、福建南路、浙江南路、宁海东路围合之间。是上海开埠之初最早建造的石库门弄堂房子之一。沿着蜿蜒的弄堂小道往深处走,宝兴里居民福利委员会旧址铭牌赫然呈现。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这里治安混乱,环境也差。当时各种市政管理机构尚未建立,许多居民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管理只能“自给自足”。彼时,宝兴里每幢房子推选一名居民代表,选出了17位居民作为“福利委员会”委员,下设治安、卫生、文教组。居民自治的雏形,也就此产生。

福利委员会成立后,里弄面貌焕然一新。干部、民警、居民一起打扫卫生、疏通阴沟、维修旧房,承担了生产自救、卫生防疫、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此外,福利会还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福利委员会助推下,宝兴里率先融入新社会,建设新社区。1950年2月27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从宝兴里看里弄组织》的长篇报道,不久,市政府总结宝兴里居民委员会的经验向全市推广。就这样,新中国的第一批城市居民委员会也在上海诞生了。1951年4月,福利会正式改名为居民委员会,因此,宝兴居民委员会也被誉为“申城第一居委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物质生活逐步丰富起来,社区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强调在党建引领下,结合各自实际开创特色工作。很多居委开始“打品牌”,宝兴里也不例外,通过“零火灾”这一金字招牌,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无火灾的优良传统。

2018年1月5日,上海市民政局将上海首张居委会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颁发给了宝兴居民委员会。有了这张证,居委会可依法开展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居委会的工作大不一样,办理社区事项的自由度更高了,空间也更大了,当然责任也更重了。

在大调研过程中,社区居民们集中反映小区安全、晾衣难、出行难等问题。引起了街道的高度重视,将宝兴里作为街道“微更新”项目的四个试点居民区之一,开始了多方位改造升级。为了确保“微更新”项目有序开展,居委还请回了之前在居委工作的“老法师”们,一起为宝兴里的改造升级献智献力。

通过“微更新”,小区改造成为了封闭式,十扇出入口大门全面完成电子门禁改造;晚间11点至次日凌晨5点,居民从设有治安岗亭的宁海东路129弄弄口大门进出,大大减少了安全隐患。去年夏季,金陵东路300弄更是将老式路灯全部替换为节能灯带。居民们都说晚上看路更清楚,回家心里更踏实了。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居民们晾衣难、出行难的问题,小区内的晾衣架重新调整,布局更合理、架子更新颖;30个充电桩则为使用电瓶车代步的居民提供了方便,同时减少了居民在家充电可能引发的隐患。

除了硬件条件的改善,宝兴居民区更加突出居民自治,擦亮品牌,引入宝兴消防监督队等自治团队参与社区治理,通过与居民志愿者肩并肩共奋斗,为文明小区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细数宝兴里的变化,居民们说手指都掐不过来。作为全市第一批市级文明小区,如今的宝兴里环境更整洁、邻里更和睦、生活也更方便了。基层群众自治的活力也在摸索实践中突飞猛进。弄堂里的重大项目都由居民百姓参与、决定。弄堂里的群文活动也红红火火,43个居民小组里,涌现了拳操队、扇子舞队、象棋队等9支文体小组,居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

“看到宝兴里居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安心、舒心,我和党总支、居委工作的人们都特别开心。”现任党总支书记徐丽华说道。

如果说,宝兴里是上海居民区自治基因的萌生阶段,那么这颗执着而坚强的种子在此后70年得到了岁月最好的滋养和灌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宝兴居委70岁的生日,为了向70年来为宝兴居委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届居委干部、积极分子和志愿者致敬,外滩街道组织宝兴居委开展系列成果展示,从历史沿革墙、陈列展馆、到口述实录、历史纪录片等全方位的梳理和总结了宝兴“申城第一个居民委员会”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涵。

在刚刚打造好的宝兴居委展示馆内,记者看到了1950年宝兴里居委临时办公场所,环顾四周,身临其境,犹如穿越到那个满怀热情、从零开始、艰苦创业的居委初创时期。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70岁的宝兴居委却正当年。他们一直在争创“历史第一”与“现实第一”的融合,在基层自治工作中,不断创新,走在前头。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