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到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91岁外滩海关大钟迎来首次大修

“官方指定维修点”远在英国

□记者  李洁  整理报道

“海关大楼的钟声”之于外滩,大邸就像“外滩万国建筑”之于上海一样,是标志,是灵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悠扬洪亮的声,在外滩回荡了近一个世纪,不仅是上海人民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声音,也是国内外千千万万游客对这个城市的记忆。

自1928年起至今,海关大楼的大钟已守望外滩足足91年。这个被誉为世界3大钟之一的“海关大钟”,即将迎来漫长人生中的第一次大修,而官方指定维修点——远在英国。

维修期间,我们还能再听到钟声么?神奇的“大钟楼”里,究竟长什么样?里面又藏着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守望外滩91年“洪钟之声”依旧

1927年年底,上海海关大楼建成,成为了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次年,从伦敦运送到上海,总造价高达5000多两白银,重达6.25吨重的大钟,起吊到钟楼。当时外滩马路行人无不驻足观望这一奇景,叹为观止。1928年元旦,海关大钟钟声第一次响起,和伦敦大本钟、莫斯科红场大钟齐名的世界第三大钟,就此“营业”了。这三大钟都出自同一家英国公司——JB乔伊斯钟表公司。

此后,海关大钟便这么不疾不徐地陪伴了上海人民足足91年,几乎是全上海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声音。有趣而又幸运的是,这家英国“老字号”公司恰巧现在还在。今年春天,JB乔伊斯公司的工程师,已经拆走了大钟的两个零件。而未来整体维修方案,还在评估流程中。

91年来,海关大钟的报时乐曲几经变化。1928年元旦伊始,每隔一刻钟,海关钟楼里的4口小钟就奏响《威斯敏斯特报刻曲》。1966年,报刻曲以《东方红》替代。1986年,英国女王访沪,报时音乐恢复为《威斯敏斯特报刻曲》。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从当年6月30日零时起,停奏海关大钟报时乐曲,只响整点钟声。2003年起,海关大钟重新奏起《东方红》。

90岁,已是鲐背之年,一位老人若能声如洪钟,那一定是鹤发童颜。九旬外滩海关大钟,依然是“洪钟之声”,身子骨,硬朗的,大体检,也是必要的。

神奇钟楼43米层高高过主楼

外滩钟楼,的确神奇。钟楼里,大钟究竟是什么样子,会有小机器人在推动指针吗?钟楼神奇,无数上海小囡走过路过外滩,听见钟声,抬头看见大钟,总要浮想联翩。

海关大楼,原称江海关大厦,1925年12月15日奠基,1927年12月19日落成。正门底层大厅,天花板上有8幅帆船壁画,由几万块彩色马赛克镶拼而成,还有国际通行的海关标识,带翅膀的双蛇环绕铁杖,中国海关的标识则是加上了一把钥匙。天花板中心位置正对的地面上,安装着水晶灯喷水装置。水晶灯、天花板和钟楼顶端旗杆位置连成一直线——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地理原点,就在这里。

海关大楼总高79.2米;1-9层主楼是办公区域,总高36.2米;第10层是钟楼,高达43米,高过了1-9层主楼的总和。一扇小门,锁紧了钟楼,钥匙在守钟人身上,闲人不得入内。到了巡视的时候,守钟人打开小门,走进钟楼,迎面就是一个铁质螺旋形楼梯,20多米高,大钟的核心机芯房就是楼梯最高处。

螺旋楼梯很陡峭,爬楼梯,手抓扶手,眼看脚下,还真有点眩晕。不过,守钟人早就适应了这种“旋转”,上上下下,如履平地。

机芯房外,垂挂着三根巨大的发条。机芯房内,就是大钟的“心脏”。最初,完全手动,需要四个人才能完成上发条的工作。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技术改进,机房的维护实现了半自动化,只需要一位守钟人即可胜任。然后,伴随电话报时的普及,守钟人可以一边听电话播报时间,一边核校指针。

在轿车车厢大小的机芯中,数百个齿轮相互咬合,由钢丝绳连接三根发条,三根发条又分别连接着“走时”、“报刻”、“敲整点”的钟摆。

今年,要大修,大钟还能播报时间吗?能!已经取走了两个零件,不是照旧听见钟声吗。怎么做到的?原来,目前大钟依靠卫星定位系统实现时间播报,就像一只“电子表”。

大钟,记录着时间。时间,也在改变着大钟,大钟的“维护史”,就是一部技术进化简史。将来,外滩海关大钟会从一只“机械表”变成“电子表”吗?钟楼里,还需要守钟人吗?

守钟之人4代守护城市记忆

海关大楼的大钟敲响是在1928年。91年来,共有四代守钟人守护海关大钟。

第一任守钟人,没有留下名字,人们叫他“鲍师傅”,他的在职时间是1927-1949年。

第二任守钟人,蔡松梅,1949-1977年在职。

第三任守钟人,张鹤建,1977-1993年在职。

第四任守钟人,魏云寺,1993年至今。

看看四代守钟人的“守护时间”,分别达到22年、28年、16年和26年。不难发现,在海关大楼,“守钟人”真是一个“长情岗位”。

其实,第四任守钟人魏云寺已在今年春天退休,但至今仍在守护大钟。一来,要大修,需要一位最了解大钟的老法师;二来,他在等候新的守钟人。

其实,从1991年起,魏云寺就开始了守钟人的工作。此后28年里,每隔3天,进入钟楼,做一次维护——爬20米高螺旋楼梯,踩69级台阶,登上钟楼机芯房,给大钟上发条并校正时间,全程15分钟。

守钟人的工作很单调,重复再重复。28年来,魏云寺极少离开上海离开钟楼,唯一一次远行,是在2009年,那年他被评为先进,单位奖励他去西安旅游。他牵挂大钟,出行与否,左右为难,直到他的师傅第三任守钟人主动顶班,魏云寺才最终成行。

2017年底,海关大楼90岁生日,海关钟楼首次向市民开放。魏云寺接待了数十名市民。其实,这些市民距离钟楼并不遥远,甚至近到自家阳台距钟楼不过百米,但他们却是第一次走进钟楼,第一次“看见”钟声如何响起。他们儿时的“钟楼猜想”,也终于有了答案,豁然开朗,满心喜悦。一位市民告诉魏云寺,“海关钟声伴我入眠,钟声不响我睡不着。”

28年,弹指一挥间,要问守钟人工作的意义,意义就在钟声里。守钟人预测,大修结束后,大钟不会做“电子表”,还将是“机械表”。因为,海关钟楼,是城市地标;外滩钟声,是上海人最温暖的城市记忆,“钟楼里,永远会有守钟人,守护大钟,守护城市记忆!”第四代守钟人魏云寺说。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