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牟建林(东风小区) 南京路步行街华侨商店的温度计数值又创了新高!那几天,整个上海真像一部电影里说的“空气在颤抖,仿佛大地在燃烧”,有些柏油马路都已融化,让川流不息的车辆挤压的凹凸不平。而路上的行人有的打着阳伞不停地擦汗,有的捂着鼻子不让炙热的空气进入鼻腔……,大家急匆匆都想快点回到室内,享受空调带来的凉意。 此情此景,使我回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夏天的纳凉情景。那时候老百姓家庭可不是用得起空调的。除了南京路几家大商场有空调,一般商店还都是挂着三片叶子的吊扇呼搭呼搭转。 忙碌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一般早早吃了晚饭,拿着板凳、躺椅到弄堂里有风的地方纳凉。那时候杂货店里有18元一个的钢管竹片躺椅,风靡一时,家家户户基本都有一、两个。假如自家门口能有一块稍大的空地,从家里搬出帆布床、钢丝床,那是很奢侈和使人羡慕的纳凉了。太阳刚落山,搬着它在门口附近占好“老位置”,待家里事忙完,开始躺着纳凉休息。一般要到10点以后,室内温度有所下降,才回去睡觉。 那是一天中上海老弄堂最热闹的时候,男女老少,有的捧着茶壶与好友“嘎三胡”;有的拿出象棋、军旗“四国大战”;有的戴上老花镜在昏暗的路灯下看报纸。孩子们则不怕热似的东跑西藏玩得开心;婴幼儿则是家里重点保护的对象,大人们不停地扇着扇子,既可给孩子一点风,又可驱赶恼人的蚊子……。避暑的市民们在描绘上海夏日傍晚的市井文化。经过一天暴晒,地面逐渐开始散发白天吸收的热量,所以到了晚上人体感觉非常闷热。尤其是人口、建筑密度高的中心城区,它的房屋结构通风条件不够,傍晚时分家里连家具都是热的。只有待晚上10点以后,东南海风徐徐吹来,地面温度有所下降,人们才渐渐开始回屋睡觉。现在50岁以上的老市民都记得,那个年代几乎上海所有的马路边都会有这般具有上海特色的纳凉情景。 大约从1991年开始,空调进入了寻常百姓人家,今天几乎家家都有了空调,人们再也不用上街纳凉了。可那时的情景我们这一代人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