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雅欣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初心展现了力量;70年不懈奋斗,人民展现了力量;70年波澜壮阔,中国焕发出朝气蓬勃的全新面貌,正在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老城厢,上海城市的发祥地,在兴衰更替中几经转型和蜕变。小东门街道地处老城厢区域,因老城厢环城10扇门之一的“小东门”而得名。历史上的小东门地区,人口稠密,道路狭窄,小商业发达,曾是南北货集中之地、作坊聚集地,十六铺曾是上海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经过数次行政区域调整,如今的小东门街道,东临黄浦江,南达陆家浜路与半淞园路街道毗邻,西沿跨龙路、光启南路、四牌楼路、方浜中路、人民路与老西门街道、豫园街道交界,北至新开河路与外滩街道接壤,辖区面积2.5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93平方公里。辖16个居委会。 老干部讲述自己的社区故事 今年80岁的张士新是小东门街道的一位机关退休干部,1993年,根据工作安排,张士新被调到小东门街道任职。当时街道办事处下设党办、行办、市政科、劳动科、经济科等部门,张士新则担任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街道人民武装部部长、老龄委副主任、老年学校校长、办事处调研员等职,分管老龄、武装、民政等方面的工作。 当时,小东门街道办事处设在中山南路100弄10号,原本只有二层楼的办公场所不够使用,就在原有两层楼办公的基础上,又搭建了一层楼。还记得刚到街道任职时,张士新就在搭出来的三楼里办公。张士新回忆道,由于条件有限,四个办事处副主任分管条线不同,但又不得不共用一间办公室,工作难免会受到干扰。 在张士新看来,虽然自己身兼数职,但由于那时街道工作相对现在来说比较单一,处理起来还是游刃有余。老城厢居民生活条件差,几乎都住在棚户区,解决居民生活需求是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上世纪90年代,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小区里有不少下岗职工,帮居民找工作成了张士新的其中一项工作,那时候没有电脑,张士新便组织有关科室干部跑周边企事业单位寻找岗位,解决居民就业需求。“当时,基层政府与企业之间联系还没有那么密切,辖区企业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登门难,找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张士新说道。 1998年,徐志山被调到小东门街道担任办事处副主任,成了三楼办公室里的一员,分管市政及计划(卫生)科工作。1998年开始,上海在街道层面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街道办事处下设有“监察队”,每天不定时就管辖路段进行巡逻,由于身着黑色制服,被摊贩俗称“黑猫”,这支“黑猫”队就由徐志山分管。 据徐志山回忆,那时候外马路上总是塞满水果箱,外咸瓜街总有臭水、干货、鸡鸭禽类的味道,十六铺码头和东街旧货市场两边乱设摊现象严重,摊位从两边延伸到马路正中央,行人只能缓慢在摊缝中挪动,有的地方连自行车都无法通行。“那时候我们只有一辆小面包执法车,经常靠走路执法。那些摊贩们对地形熟门熟路,我们一来摊贩推车就走,转眼就消失在里弄间。等我们一走,摊贩又冒出来了。”徐志山说道。 提起以前的社区环境,徐志山直摆手:“那时跟现在没法比,到处都是脏乱差,百姓生活苦啊!” 随着时间的变迁,老南市早已并入黄浦区,昔日的繁华与喧闹也荡然不在,但迎来的却是转机与新生。 从典型的老城厢向沿江新型社区转型 随着南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旧区改造步伐的加快推进,见证百年上海的董家渡地区已然转型。原先坐落在中山南路100弄10号的小东门街道办事处,得益于上海浦江两岸开发契机,摇身一变成了金外滩国际广场,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热土。十六铺码头也脱胎换骨、功能再造,变身为集水上旅游中心、公共滨江绿地和大型商业餐饮于一体的城市时尚新地标。2017年12月31日,随着徐汇滨江4.5公里龙水南路-徐浦大桥段、浦东滨江7公里川杨河-塘桥段等建成,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宣告贯通,已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向市民开放。居民们可在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上或漫步、或休闲,或观光。 近年来,小东门街道也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结合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提出了“重塑老城厢,共建新家园”的口号,制订了以“补短板,治顽症,惠民生”为重点的社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文明城区创建相结合的工作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从2015年7月开始,街道先后在泛东街地区和复兴东路以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行动,社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小东门街道正从一个典型的老城厢逐渐向沿江新型社区转型。 从满足物质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转变 时代在变化,社区群众的诉求在变化,工作重点也得变化。 如今,小东门街道办事处坐落在白渡路252号,下设党政办公室、干部人事办、社区党建办、社区管理办、社区服务办、社区平安办、社区自治办以及社区发展办等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协作。 对于居民区工作,通过零距离家园建设、“全岗通”,以及开展“老城厢,新家园”自治项目,让居民的事自己当家作主。对于辖区企业,区域化党建将基层政府和辖区企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告别了以往登门难的窘境。街道一方面实施重点楼宇“一楼一档”,通过走访调研企业,靠前服务,安商、留商。另一方面加强区域群团组织之间的交流学习,由党建联建牵头,联合区域单位为楼宇内的白领开展形式多样的午间一小时活动,丰富白领员工的业余生活。 2008年9月,小东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完成改扩建,在全区率先试点“一门式一口受理”模式。实施“全市通办、全年无休”和“一网通办”,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优化审核流程,居民办事更加便捷了。位于光启南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负社区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任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配好药、看好病。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里,居民们正在读书、看报、跳舞……为了完善为老便民服务设施,街道还建设了“邻家屋里厢”和赵家宅惠民服务中心等场所,为周边居民提供共享洗浴、洗衣、晾晒、厨房、餐厅及文娱活动空间。 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环境更好了,点点滴滴的变化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温暖和关怀,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在社区中生发,老城厢逐渐成了新家园,幸福梦终将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