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刊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9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初心 是让老城厢焕发新活力

2019年区域化党建联建工作推进会议现场
“我为金融外滩代言”党员领跑活动
王家码头路枇杷树修剪前后对比图

城市治理离不开党建引领,近年来,小东门街道始终把基层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党的建设贯穿于社区自治、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进一步增强了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使得老城厢焕发出新活力。

强化楼宇党建 整合公共资源

多年以前,基层政府与企业之间联系还没有那么密切,用“门难进人难找”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如今,小东门街道建立健全区域化党建,积极探索楼宇社区党建工作机制,通过党建项目的“众筹共建”加强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特别是即将入驻东门滨江楼宇企业的互联互动,用“柔性党建”增强企业对街道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街道与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继BFC党群服务点后,今年4月,金外滩国际广场楼宇党群服务站正式运行。服务站除常规功能外,有三大特色服务:“智能店小二”包含五大板块几十项自助服务;社区事务受理,包括10大类80多项全市通办社区事务“一口式”受理及一网通办的各类取件;“健康小屋”能自助检测血压、血糖、血氧等十三项身体指标,为个人健康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新建了金外滩国际广场联合党委,其中书记和委员由楼宇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担任,所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任副书记。打破以往“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楼宇和社区资源力量的整合。

联合党委以服务企业、服务党员、服务职工为着力点,统筹楼宇资源丰富“足不出楼”内涵,组织月度文化配送,搭建企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依托党群服务站每周四开展“党员专家在行动”服务,实时解决楼宇企业职工难点;新推“楼宇书记微党课”项目,搭建党建教育指导平台等,提高楼宇党员融入楼宇自治共治的积极性,助力党建促产业发展,提升营商良好环境。

为了激活楼宇青年作用,街道深化“V.I.P”党员志愿者孵化项目,组织楼宇党员开展党性理论学习、主题党日活动、专业能力培训、滨江定向竞技和志愿服务实践等“五个一”系统培训,通过具有吸引力的党建服务活动,鼓励青年骨干向党组织靠拢,实现政治吸纳功能。同时成立了“楼宇党建服务青年社”,采用一对一结对模式,即社区青年结对企业优秀党员,企业青年结对社区优秀党员,通过党员与青年的互学互促,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丰富组织发展培养工作方法,使楼宇青年在党建引领下干事创业、茁壮成长。

扩大党建网络 提高服务效能

在上海市、区、街镇三级党建服务中心枢纽体系中,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是党建服务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小东门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位于乔家路8号11楼,中心设有综合接待室、党员谈心室、党建工作指导室、流动党员管理室、党员读书室、党员志愿者工作室、教育培训室、党员议事室、党群文体活动室、党代表工作室、“老法师”工作室、党员在线学习平台等服务空间,成为了服务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和服务区域化党建的平台和窗口。党建服务中心下设16个党建服务站、一个群团服务站形成“1+N”党建服务网络体系,通过服务站实现全社区党建服务能效的持续升级。

过去社区党建与辖区内资源和群团工作存在相对分散的问题,社区党建的建设工作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小东门街道对症下药,以“党建+”的模式解决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在区域化大党建的背景下,探索网格党建的东门模式,做实“三建融合、四网合一”,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同时,将党建与工青妇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工青妇”,变“单打独斗”为“群策群力”,按照“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要求,把各个组织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整合起来,实现以党建为龙头的“多维联动”。

做实滨江党建 增强感情认同

2017年6月底,黄浦段滨江岸线率先实现了基本贯通。贯通后,黄浦区借助区域化党建联动,通过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把滨江打造成更具吸引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黄浦党建特色品牌。

为积极响应区委关于开展“黄浦滨江党建工作”的相关要求,小东门街道坚持依靠党建联通企业的工作模式,积极参与“滨江党建 金融外滩”区级平台,通过创新滨江党建项目,把“滨江党建”与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结合起来。今年3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员领跑活动在黄浦滨江世博园区段举行。来自黄浦滨江社区和企业单位党组织的300多名党员,以昂扬姿态共同拉开今年“我为金融外滩代言”党建系列活动帷幕。据悉,今年小东门街道以我为“金融外滩”代言为主题全年推出6项系列活动,旨在进一步升级党建模式,提升服务精准度,打响“滨江党建·金融外滩”品牌。

此外,街道还发展成立了8支滨江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了一批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每月开展文化进楼宇公益活动,举办了“旺财闹元宵,幸福金外滩”、“玫瑰遇上巧克力”、“职工有力量”等系列活动。组织滨江沿线区域单位参加街道与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的对口扶贫工作,捐物资、献爱心、谈合作、搭平台,为当地落实精准脱贫任务做出积极贡献。

加强居民自治 解决社区难题

清理楼道堆物、解决油烟扰民难题……社区的大事小情居民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近年来,小东门街道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居民自治为突破口,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实现社区党建与居民自治的有效联动。针对不同类型的居民难题,主动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管理之路,在逆境中探寻出路,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居民自治水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街道依托“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实行“1+4+16”共治模式,构建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协商共治平台。董家渡路490号的兰花餐厅已有38年历史,从建成开始就因油烟扰民且伴有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屡次遭到周边居民的投诉,但一直都没有彻底解决。前不久,府谷居民区决定通过“零距离家园”理事会来彻底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居民区邀请了理事会成员,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案。各成员集思广益,通力合作,终于使这场邻里矛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王家码头路442弄10号有棵生长了30多年的枇杷树,对周边居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居民意见很大。通过“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理事会成员对树木的主人进行劝说,在各方力量的努力协调下,枇杷树主同意进行适当的修剪,顺利化解了彼此之间多年的积怨。

为弥补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近年来,社会组织成为了民众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支撑。2018年1月,小东门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系全区首批成立的社联会之一,同步成立社联会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引导社会组织规范发展。首批会员单位43家,包括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文体活动类、社区专业调处类等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融入东门新家园,不断扩大社会组织涉足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公益伙伴朋友圈。在去年的“老城厢,新家园”自治项目中,征集68个自治项目,涵盖了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为“重塑老城厢,建立新家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小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