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什么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古往今来,大家又有相同的向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把这些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美幸福的家。为有效弥补老城厢建设与发展的短板与瓶颈,提升老城厢区域居住环境综合品质,小东门街道积极探索“重塑老城厢”城市更新之路,通过治顽症、惠民生、抓长效,落实各项惠民利民举措,不断提升老城厢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精细化管理 改善了生活环境 小东门街道二元结构突出,二级以下旧里的比重至今仍然高达40%左右。由于生活条件差,居住面积小,大家的文明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又不是很强,曾几何时,社区里“吊脚楼”、“悬空屋”等大量违法搭建频生,占道堆物、随意晾晒等现象愈演愈烈,少数居民还养成了乱丢垃圾、私接电线等种种陋习。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涌入,也使得人口密度不断膨胀,更加剧了社区环境与居民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带来了一些新的社区管理问题。 近年来,小东门街道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结合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提出了“重塑老城厢,共建新家园”的口号,制订了以“补短板,治顽症,惠民生”为重点的社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文明城区创建相结合的工作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从2015年7月开始,街道先后在泛东街地区和复兴东路以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行动,社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聚奎新村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直管公房,原先小梁薄板的房屋结构早已老化损坏,后期不断累加上的各类违法搭建形成了一栋栋摇摇欲坠的吊脚楼,对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2014年被上海市房屋管理部门鉴定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危房”。2016年,小东门街道开始对聚奎新村房屋进行拆违、加固与修缮。如今的聚奎新村完全变了样:岌岌可危的吊脚楼被拆掉,红白相间的墙面、整齐划一的风格,好像是一处新式建筑。 为了给居民创造一个整洁、有序、优美的生活环境,2017年11月,小东门街道在两轮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展开“无违建街道”创建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工作。通过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截至2018年9月,辖区内16个居委先后5批次通过验收,提前7个月完成了创建任务,并成为首批申报市级“无违”创建先进街镇。全年累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862处,面积15937平方米。 人性化服务 温暖了居民心房 街道开展工作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都是实现“为民服务”的宗旨。为此,在拆除违建的同时,街道结合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以“大、中、小、微”更新项目为载体,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组织实施了一批便民惠民实事工程,进一步帮助改善居民生活设施。 在老城厢区域推进无违创建工作中,居民反映的问题中,最强烈、最迫切急需解决的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晒衣难问题。小东门街道近半居民居住在老城厢,居住面积狭小、日晒时间短是大部分居民面临的客观现实,之前为解决晾晒,居民将衣被到处乱晾乱挂,有的甚至把衣服挂在高压电线上晾晒,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帮助居民排忧解难,街道社区管理办与各居委同心协力,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居委实际情况,利用拆违空置出来的空间和其他公共场地,集中建造了一批公用晾衣杆(架),供居民使用,既解决了居民无处晾晒问题,也消除了城市衣被乱晾晒的乱象和安全隐患,得到广大居民的拥护和支持。 厨卫工程是老城厢拆违修缮中深受居民群众欢迎的惠民项目,为进一步满足老城厢居民对厨卫设施的需求,小东门街道于2017年开设了“邻里屋里厢”服务站,集成了公共厨房、家庭式卫生间、洗衣房、全科医生工作室、助老驿站、公共晾晒区等服务。去年2月14日起,赵家宅惠民服务中心开放运行,中心设有共享浴室、共享洗衣房、共享晾晒间、家庭式灶间、共享厨房、共享餐厅、老年活动室等功能区,集家庭式生活服务和开放式活动场所于一体。 据了解,今年街道正按计划在大夫坊91号和顺街18号新增家庭生活服务站,打造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为老城厢的社区生活提供便利化服务。 多元化治理 凝聚了社区合力 如今,黄浦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小东门街道背街小巷多,中华路以西小巷纵横,多达83条。且社区里人户分离情况严重,多为老人和外来人口,志愿者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力量有限等问题,背街小巷环境问题很难根治。如何让街道与群众、创全与民生相向而行、同频共振,成了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小东门街道结合文明城区创建工作,重点整治了21条小巷,集中解决路面破损和环境卫生问题。同时发挥网格巡视员、第三方市容管理力量的作用,加大日常巡察力度,持续开展背街小巷、小区楼道等顽疾的集中整治,整个区域推动垃圾分类全覆盖,使小巷面貌和环境品质上新台阶。 根据旧里和商品房小区特点,街道还对70多个宣传阵地进行更新,推出一批与老城厢风貌相融合、与历史文化相承接、与居民、白领欣赏习惯相契合的公益宣传品。结合城市微更新,继续挖掘各类资源,利用各种表现方法,制作一批彰显鲜明价值引领、凸显东门风貌和文化特色的公益广告。升级金坛面筋弄的“弄堂会客厅”,发扬上海市志愿者先进个人金长豪优秀事迹,成立“志愿者先锋岗”,打造党员志愿者服务、交流和活动平台;酝酿桑园“家风彩绘墙”,引领文明新时尚;制作西姚聚奎新村“文化一条街”,宣传东门名人和红色故事;设计金坛俞家弄未成年人“文化墙”,弘扬忠孝礼仪传统文化等。 自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以来,小东门街道落实工作责任,精耕细作,力争补齐短板,抬高底部,使得文明城区创建深入到城区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小东门社区的居民,正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个个“急难愁”实事项目的推进,体会着生活中一天天发生着的变化,体会着生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