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小东门社区活跃着一批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无私奉献,以平凡之力汇聚成一股抗疫暖流,彰显了新时代文明风尚,诠释了责任担当、爱心善意,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你好,你要到哪里去,请带上口罩”;“阿姨,现在是特殊时期,不能出去”;“你好,我们是志愿者,我们需要登记下您及家人信息,请配合一下”;“大爷,先来这边测量下体温”……无论是在小区、弄堂、道口,还是入户排摸、防疫宣传,到处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是“宣传员”、“管理员”、“安全员”,是居民群众的“服务员”,就是这样一些平凡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为社区疫情防控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陈子雷:“门岗放心交给我,这是我的家” 小石桥居民区大多都是老旧小区,再加上工作人员不多,很难再协调出人员进行门岗管理。社区志愿者陈子雷一了解到这种情况,第一时间来到居委报名。“门岗放心交给我,这是我的家,我会比谁都认真。”60多岁的老人每天在寒风中一守就是数个小时,却丝毫没有退缩之意。对每一个进入辖区的人,他都一丝不苟,测量体温、查看出入证、登记信息,一个环节都不松懈。面对这样“较真”的志愿者,难免有些急躁的访客不愿配合,他总是苦口婆心地向居民解释,不卑不亢,更不曾退缩。3月中旬,有一位“不速之客”数次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辖区内,由于这是一名外国朋友,门岗的特保不知该如何沟通颇感无奈。陈子雷知道后,特意在门岗“蹲守”这名老外,虽然他也不会外语,但硬是连比带划地“请”走了老外,还建议居委在门岗喇叭中加上英语提示,杜绝再次出现类似的疏漏。 在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期,对于独居老人、身体行动不便的居民,这是一段格外艰难的日子。这样的日子里应了“远亲不如近邻”那句老话,社区志愿者们各自发挥所长,揽下力所能及的任务,保障居民在防疫期间的生活便利。对于取件不便的居民,陈子雷充当起了“最后一公里”的投送员,虽然年纪已大,但为了确保有需要的人能在第一时间收到包裹,他一遍遍地来回奔波于门岗和各家各户。家住小石桥街85号的古兰英阿姨已将近80高龄,疫情防控期间,老人不便外出,日常娱乐更是离不开互联网。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古阿姨家的网络信号非常不稳定,有时几个小时都连接不上,令她十分失落,好像失去了唯一的慰藉。可在非常时期,阿姨又不愿让陌生人上门维修,只放心身边的邻居。陈子雷多次收到古阿姨的求助,每次都在第一时间赶到她家帮助她调整路由器恢复网络,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家住小石桥街89号的李阿姨家门口有一把供她休息用的遮阳伞,几乎每日都能看到她坐在伞下小憩。疫情期间,她的遮阳伞坏了,但因平日修伞的师傅尚未返工,无法继续使用了。陈子雷看到常年立在李阿姨家门口的伞突然收起了,主动问她缘由,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揽下了修伞的任务,从自家搬来工具,当日就帮李阿姨修好了遮阳伞。 徐慧娜:“我愿意迎难而上,听从党组织的安排” 徐慧娜是白渡居民区福鑫小区的一名志愿者,现年62岁的她,热心社区工作,兼任小区党支部书记及小区业委会副主任。平时安排好繁忙的家务和外孙女后,大部分时间她都在为小区居民服务。在大年夜禁放烟花爆竹志愿者巡逻时,她听闻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感,于是主动参与居委和物业关于一小区一方案防控措施的会议,自告奋勇要担起门岗志愿者,协助物业保安守护好小区大门,她说:“把大家的门守护好了,才会有小家的安全。” 按照“一小区一方案”的管控措施,小区白渡路出入口需要暂时关闭,平时这个门进出的居民比较多,大家都觉得这样很不方便,当时居民还未感受到疫情的严重性。徐慧娜主动出面给小区居民耐心解释,她不但自己出来做志愿者,还组织发动党支部里很多党员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成立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为白渡居民区疫情防控顺利进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徐慧娜在家里既是丈夫的妻子,又是女儿的妈妈,也是外孙女的外婆。平时女儿女婿上班比较忙,照顾外孙女她可是主力,但是在大家都不敢随意出门的时候,她不但要照顾好家庭,还始终坚守在社区里,当最接地气的“逆行者”。徐慧娜平日防控志愿者服务的工作主要就是为进出小区的人员测量体温,从外省市回沪人员在进入小区时,都要填写好健康信息表、验看随身码后才放其进入小区,同时给大家介绍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和它的预防方法。作为小区党支部负责人,她在疫情期间组织党员利用“学习强国”坚持学习,带头为抗击疫情捐款,在她的带领下,党员同志积极响应,支部党员参与率90%以上,最多捐款达五千元。党员志愿者们不但参加门岗和巡逻任务,也做起了防疫宣传志愿者,利用黑板报积极宣传国家抗疫政策,温馨提示居民个人防疫措施,为小区抗疫防疫,稳定居民情绪作出了积极贡献。她经常说,作为社区的一名党员,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更应当尽最大的努力来给予别人帮助,自己愿意迎难而上,随时听从党组织的指挥和派遣,“疫情无情,人有情”! 周慧玲: “疫情面前,每一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周慧玲是一名老党员,平日在社区里,她就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得知金坛居委在招募志愿者参与防疫工作后,周慧玲立即报了名并积极捐款,希望用实际行动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黄家小区是老式公房,特别在实行封闭式管理后,门口虽有门卫,但值守力量明显不足。在这个特殊时期,要守好“家园”,“家园”才能平安。自打上岗后,她认真对小区出入居民进行身份登记,核查身份证件,告知居民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不要出门,保护好自身安全。黄家小区的出入口是个狭窄的通道,别说腾不出搭建临时棚的地方,连撑个遮风避雨的户外伞的地方也没有。虽然条件艰苦,但周慧玲总是用笑容温暖着大家。 随着疫情不断发展,身为老协会副会长的周慧玲还不忘时刻关心社区老人的情况,黄家路某公寓里的一对80多岁的双老家庭,因子女都在国外,行动多有不便,她得知情况后代领“预约购买凭证“后去药房排队购买后把口罩送上了门;在疫情严重时期,巡道街某公寓里的73岁独居老人金阿姨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每次出门都胆战心惊。得知这一情况后,周慧玲陪同老协会成员及居委老龄干部一起前往,一方面耐心讲解疫情防控的注意事项,另一方面也及时排解老人的焦虑情绪,让她安心居家度过疫情防控期。她说:“疫情面前,大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责任共同体。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马国瑛: “这里我熟悉, 我也要出力” 居住在小东门街道赵家宅居委的马国瑛,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居民。得知新冠肺炎疫情居委会需要志愿者的消息,她立马穿戴好志愿者马甲,前去居委会报道。 在小东门街道住了三十几年的马国瑛,对周边情况相当熟悉,每家每户都能说出居住情况,可以称得上是她自己居住区域的“块长”,这也给居委排查社区有无重点地区人员情况带来了极大的帮助,经常引导居委干部前往她自己居住地,挨家挨户的敲门,统计返沪人员情况。 疫情期间,马国瑛在弄堂门口时常注意每天的返沪人员,反复下块摸底排查自己负责块区域的居民,逐一销项。若有返沪人员回到小区,她一定及时跑到居委会告知,同时还为自己制定了《防控疫情排摸表》,把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表上,也在短时间内帮助居委干部熟悉了自己块区域居民的人户情况。在排摸的过程中,面对周边居民激动的情绪,她也总是耐心地与居民沟通,最终也取得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根据市里要求,口罩在购买前需要在居委办理预约登记。马国瑛知道这个消息后,帮助居委会统计周边居民需要口罩预约单的数量。由于口罩预约需要本人前往居委会办理,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无疑存在着难度。得知此消息后,马国瑛亲自前往居委会协商,询问自己是否能帮忙代理。经过协商后,成功解决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口罩预约单的问题。发放出入证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为落实上级要求,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统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出入证,督促回沪人员及时信息登记。同样的,在这时间段,马国瑛告知居民申领出入证的有关条件,统计居民户数,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把出入证送到居民手中,打赢居委家门口的“战役”。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志愿们身体力行,不畏艰难,用自己的方式为防疫出力,时刻彰显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现如今,疫情形势稳中向好,但他们依旧奋战在“疫”线,继续演绎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奉献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