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风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4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乔家路上的永泰小区

文 马忠倍

乔家路东块动迁了。我曾经住过的永泰小区也在动迁范围内。老邻居来电,2019年3月启动征询后仅6个月的时间,除了底层银行还在营业外,43弄的住户已全部搬迁,人去楼空。我惊叹:乔家路旧改乘上了“高铁”。

我离开那里有5年了,怀念住过的地方及它周围的一切,因为我在那里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它记载着我的甜酸苦辣,艰难奋进。

连日的阴雨终于露出了冬日的阳光。那天我重游此地。

永泰小区位于中华路黄家路口。这是一幢七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多层建筑,没有电梯。底层是银行营业厅,二层是办公室,从第三层开始到七层是居民房。居民进出走永泰街43弄,以前我住在六楼。

阳光投射在老房子的墙上,留下了斑驳的影子。底楼的防盗门历经岁月风霜的洗礼,陈旧而又锈迹斑斑,原先楼下的煤球店、钢瓶供气站不见了踪影。抬头望,我家六楼窗前晾衣的门架和不锈钢花架依在,其余的一切依旧还是30多年前的容颜。不仅我家老房子容颜未改,整条永泰街都是“涛声依旧”。只不过居民房的门窗已砌筑砖块封闭,上有着一字“封”。

我站在43弄大门口,望着空空荡荡的走道,铁门紧锁的楼道,心中不免产生了一些惆怅。脑海里不停地回放起在那里的生活轨迹和旧事,寻觅到岁月从老房子的细节中划过的一道道痕迹,回忆起从青年——中年——老年的变化,对老房子的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挥撒不去。

我于1985年搬迁至此地后每天像登山似的上下了30年。搬入时我正逢青年时期,经过中年时期、离开时已是老年时期;儿子在这里读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直到结婚成家;妻子除了上班还要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一直陪伴我们父子也到近了古稀之年。

让我今生“没齿难忘”的是上上下下搬煤饼、扛钢瓶的20年。

刚来那年以烧煤饼度日。清晨起来生煤饼炉子,浓烟呛得连连咳嗽,为了下班回来和第二早上不再生炉子,学会了早晚2次“封炉子”。那时买煤饼要有煤饼购买证,是限量供应,排队购买,一次只能买二筐。两筐连筐约六十多斤。最辛苦的是把买来的煤饼搬到5楼半的转弯过道里,搬完后还要把空筐送回煤饼店,取回购买证。最怕的是买到火力不旺,又不耐烧的“矮子、麻子、瞎子”的煤饼,当时社会上戏称矮子-偷工减料、麻子-掺杂低质的煤渣、瞎子-煤洞经常堵死。10年来,多少斤煤饼搬上去,多少斤煤灰搬下来。

直到进入上世纪90年代,民生改善厨房进步液化气钢瓶替换了煤饼。刚开始调换钢瓶的煤气站是现在的位于中华路429号的绿地名人坊,离我家200米左右,约在2000年在要此地建造商品房,故煤气站拆除,调换钢瓶要到董家渡南仓街靠近多稼路的煤气站,离家更远了。除了搬重钢瓶外,还有烦恼的是算不准什么时候该换气了,你很难预测它什么时候用完,基本上都是靠猜的,不得已学会了邻居教我的一招——摇钢瓶判断是否有气。就这样,我用自行车驮着钢瓶从供气站换气到楼下,扛着61多斤重的钢瓶上楼又度了十年。

约在2005年,民生改善厨房工程告别了扛钢瓶的日子,用上了管道煤气。液化煤气灶换成了安全、清洁的人工煤气集成灶,烹饪时不用担心煤气接不上。卫生间的热水器也换了,不用担心洗澡到一半没有热水。约2010年管道人工煤气又改成了天燃气,空气新鲜了,再也闻不到人工煤气的臭味。生活变得美好了。

时光冉冉,岁月飞逝,一晃走楼梯的10年又过了,已是花甲之年在腰病复发就医时专家指出,有腰突症的老年人应尽量少走楼梯,尤其不能提重物上下楼梯,以坐电梯为宜。我才一步三回头离开了老房。

从煤饼、钢瓶煤气、管道人工煤气到管道天然气,永泰小区“厨房生活”的民生改善历经30个春秋发生巨大变化,而今永泰小区旧改的民生改善搭上了“高铁”,旧改提速,不久这里将旧貌换新颜。

据上海老城厢详细规划:黄浦区计划沿中华路打造一条长约3公里、宽约20米的环城绿地二期的绿带,包括打造小北门城墙、天灯广场、警钟楼绿地、小东门广场等景致。

警钟楼绿地:警钟楼周围将建造一片绿地和小洋楼,辟为“上海救火会博物馆”。警钟楼或将开放,游客在上面可以鸟瞰浦江和乔家路历史文化街。

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改建,老城厢将焕发青春,一栋栋的老房子将被拆除逐渐演变为特色风貌片区。虽然我家的老房子不久将会拆除,却拆不了我们对熟悉的成长环境和对老家的深深眷恋,承载了30年时光的老房子会一直留在记忆之中。我不禁在想,怀念过去,只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建设未来,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将过去的美好珍藏在心里,认认真真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时代正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生活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小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