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6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家门口学“四史”

新中国发展的“亲历者”——集贤村

黄浦是党的诞生地所在区,也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在这里,亲历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除了众多红色文化和历史遗迹,还有一批传统建筑文化古迹“带”和最市井生活信息“弄”。集贤村,就是其中之一。

集贤村位于小东门街道金坛路35弄,是上海老城厢内保存较好且风格独特的石库门建筑。集贤村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亲历了漫长而又伟大的时代变迁;它的前世今生,仿若历史发展的缩影和印记。

在清朝后期至民国初期,这里历来是上海“华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贤村的前生是雍正三年苏松巡道王澄慧移驻上海后,出资建造150间房屋作为上海道台衙门。衙门的大门朝南,门前留出一条近九米的通道(即今天的金坛路)。而西侧有一条路,是道台进出必经之路,清代叫“水仙宫前街”,后改为巡道街(沿用至今),是上海的行政权力中心。鸦片战争后,集贤村历经沉浮,直到辛亥革命军占领上海道台衙门,巡道衙门宣告撤销,改为淞沪警察总厅,又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陆续竣工后成为集贤村。

建成后的集贤村由44栋房屋组成,建筑面积约9587平方米,总体砖木结构,现代派风格,外墙浅色粉刷,几何化装饰,窗子、门洞方方正正,屋檐、窗套、腰线、大门细部装饰精致。小区内有九栋中西合璧的石库门结构住宅,进门是天井、两侧是厢房,进门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这九栋楼外形别致整齐,内部装修精致舒适,楼前庭院树木葱茏,是集贤村建筑群的精华所在。

城市有机更新、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全新思路,在旧城改造中特别强调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集贤村历经几十年的岁月沉淀,在2019年迎来一次大修,这次修缮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使集贤村的石库门老建筑焕发了新活力。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小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