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做好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防控工作,不少青年党员、基层干部主动“出列”,奋战在机场抗疫一线,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小东门街道徐柳悦自3月7日第一次前往浦东机场,参与入境旅客转送工作,到现在,“大白”任务已经进入了第四轮。 记得3月5日在街道工作微信群看到招募通知的那一刻,我就毫不迟疑地报了名。当时,我没有预料到这项工作会持续至今,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作为一名青年党员,还是长期扎根社区的基层干部,若国有征召,需要我们前往疫情防控一线,为守护市民安全健康冲锋陷阵,我义不容辞。 带着同事们的关切,我前往机场 3月7日是我成为机场大白的第一天。那天是周六,我带着干粮前往单位加班。没多久,手机铃声响了,领导在电话那头问我:“根据最新通知,需要你今天就去浦东机场报到,在接下来的14天里,参与境外重点国家来沪人员转送至黄浦区各社区的工作。尽快来单位把手上的工作交接一下,有没有问题?”“没问题!”几分钟后,我出现在领导办公室里,让同样正在加班的领导以及同事们大吃一惊。 得知我将直接从单位前往机场,大家一边再三叮嘱我注意个人防护,一边从自己的工位上取来苹果、面包、牛奶等食物交到我手上,把一个大大的塑料袋塞得鼓囊囊、沉甸甸的。虽然寒风凛冽、病毒无情,但前往机场的路上,我的心里充满暖意且坚定。有这么多人正坚守在各自岗位上,携手为战胜这场疫情默默奉献,我们必胜! 四轮“大白”值守,一直在路上 回忆自己四轮“大白”值守经历,除了辛苦之外,我觉得还可以用“一直在路上”作为总结。尤其是3月初,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航班在浦东机场络绎不绝,“大白”们的转送工作量非常繁重。记忆中,除了用餐以及大巴启动前的登记、检测以及到达小区后的交接,大部分时间我都处于往返黄浦区与浦东机场的路上。 很多旅客为了安全,飞行过程中尽量不吃喝,到了机场又要经历长达数小时的等候并接受多轮检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少数旅客变得焦虑、烦躁、易怒。对此,我非常理解,并且就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提前做足准备。欣慰的是,绝大部分入境旅客对于特殊时期的防控举措都能够给予理解和配合,而我也只遇到过一位要求优先转送的旅客。 那是一位返沪留学生,上了大巴之后,他再三要求我和司机先把他送到目的地。我先用耐心、友好的态度进行安抚,然后用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把整车人都送到家,我们会根据所有人的目的地,对行车路线进行合理规划,请您配合我们的工作。”这位留学生听了我的话以后,表示愿意接受安排,不再提出异议。 最难忘的一次“在路上”,是在一次夜班期间。是夜,先后有三个航班抵沪,为了把旅客们尽快送到家,整个夜里我都处于马不停蹄的状态。最后一位旅客交接完毕回到大巴上,我第一次体验到身体发虚是什么感受——整个人绵软无力,汗水浸透的内衣,凉凉地贴着周身皮肤,我只能任由自己瘫倒在大巴座椅上。身高198cm的我因喜爱体育运动,常常被朋友称赞体质过人。但那夜过后,对于这一称赞,我不再理直气壮。 咬上几口备在衣袋里捂得有些变了形的巧克力,一边等待体力慢慢恢复,一边静心复盘当晚的工作,不仅旅客们都非常配合,不少人和我告别时还特意再三致谢,让我发自内心觉得这些辛苦都值得了。 守“沪”群众 我愿继续响应号召做大白 随着上海入夏和入梅,身着全套防护服的大白们更加觉得闷热、潮湿,但是根据工作要求,再热我们都不能把防护服脱掉,常常还没怎么动,身上的汗就已经可以用“往下淌”来形容。为此,便携式风扇最近成为我晚班必带的工具之一,在到达机场、正式“开工”前的间隙,尽量先给自己降降温。 根据《民航局关于调整国际客运航班的通知》,6月8日起,国际航班有所增加,我们也感受到值班时需要转送的入境旅客较第三轮做大白时有所上升。好在相较于3月份,从机场到指定隔离点,上海对入境旅客闭环管理的各项工作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已经相当完善,我等大白们对自己的工作也早已就驾轻就熟。 虽然接下来的梅雨、高温、甚至台风和不断增加的入境旅客,都会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但是我会继续响应号召做“大白”,因为守“沪”群众安全健康,我义不容辞! (上海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