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华漕情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19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改革开放40年征文

华漕小锣鼓

文 黄新兴

华漕小锣鼓的历史源远流长,悠悠岁月中,朴实聪慧的华漕人民创造了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数百年间,流传此地的打击乐“十番锣鼓”,现称华漕小锣鼓。华漕小锣鼓一改传统锣鼓“闹中取胜”的敲击法,以其“轻敲细打”的细腻演奏而独树一帜。

19世纪末清朝时,华漕地区范家桥等村有不少小锣鼓爱好者。村民俞虎堂的父亲,聚集本村子弟,每当农闲时,便在豆棚瓜架下,或在农村课堂暖室之中,敲锣击鼓,自娱自乐。邻村的年轻人闻讯纷纷加入,形成了一支20多人的小锣鼓演奏队。因其仅为自娱,也不取“堂名”,人称“范家桥小锣鼓”。范家桥俞氏锣鼓队在长期的演奏中不断打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他们采用口传心记锣鼓经的方法,前后相传四代,逾一百五十年。这只演奏队经常在元宵灯会、清明社戏、端午竞渡、七月十五庙会等活动中表演,丝竹之音、锣鼓之声不绝于耳,演出时丝竹、锣鼓旋律优美,风格清新流畅,力度变化细腻,鼓律明快健朗,场内气氛热烈,简朴雅致。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社会环境变迁,小锣鼓于是沉寂下来。

1986年,上级文化部门开展民间文艺集成普查时,小锣鼓曲目在范家桥被发现,主要传承人是在县文化馆工作的诸翟人金全余先生。2006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展开,华漕镇文体中心动员退休干部金全余,组织起传承人,恢复了《松竹梅》《鸳鸯斗》等小锣鼓曲目的演奏,得到了观众很高的评价。

如今,闵行区华漕小锣鼓已入编《中国民间艺术》,并已进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漕小锣鼓的传统经典曲目《松竹梅》等成为上海民族乐团演奏的保留节目。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华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