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漕人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4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土有责 这些“华漕人”很给力

王旭峰:隔离点里的温情“大白”用爱心坚守“疫情”防线

□记者 侯传婷

“我年轻,家离集中隔离点近,前期有过酒店隔离的经验,可以去支援。”3月27日,疫情期间,已连续工作两个多月的王旭峰主动请缨,支援入境集中隔离观察点工作。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除了医院,集中隔离点是最重要的战场之一。“隔离人员的需求我们尽量满足。”为了让人员在集中隔离的日子过得舒心,王旭峰和同事们尽全力满足隔离人员的生活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齐心渡难关。

温柔以待每个情绪

王旭峰,是华漕镇文体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身为80后的他工作认真严谨,之前负责剧院工作。今年1月27日工作调整,王旭峰开始负责文化市场、旅游条线,新工作内容还没熟悉过来,疫情就暴发了,寻找酒店隔离点成为首要的工作内容,这是王旭峰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时间有些茫然,但却并未退缩。

接到工作任务之后,华漕镇文体中心迅速组建10人团队,王旭峰便和领导一起排摸镇域内酒店,寻找合适的酒店作为隔离点。1月30日,华漕镇确定集中医学隔离点七天酒店,按照区疾控中心要求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镇综治办、特报、医护组入驻到酒店,为本镇湖北等重点地区人员回来的人员做隔离。

王旭峰和同事们时刻绷紧神经,每天早上6点到现场,认真记录每日工作情况,帮助大家购买生活必需品、发放防护物资、处理突发状况。正是有他们,在严格管控的前提下,让隔离工作有了温度,让隔离对象感到到了温暖,让打赢疫情阻击战有了必胜的把握。

2月中旬,华漕镇将许浦村锦江之星作为集中健康观察点,为在本镇没有居家隔离条件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返沪人员进行集中隔离。2月12日,来自湖北女子小唐来上海工作,没有住所,被安排在酒店进行集中隔离,起初她不配合筛查,私自离开,情绪激动的时候还用头去撞墙,后来经过闵行区精神疾病卫生中心专家鉴定,小唐患有应激障碍症。作为酒店隔离工作人员,王旭峰格外注意着她。2月14日下午,小唐情绪失控,要从楼上要跳下来,谁也劝不住。王旭峰穿上防护服,化身知心大哥,上楼去跟她谈,后来了解到她的一些需求,出去买了一些生活用品拿给她。2月26日,小唐解除隔离,王旭峰和队员们一起准备了一束鲜花送给她,祝福她顺利在上海找到好工作,尽快安顿下来。

严格与温情并存

国外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严防输入性返沪人员成为上海防控的重点工作,3月28日起,所有入境返沪人员实行集中隔离。3月27日,上海市首家入境中转安置隔离点启用,第一天晚上,就接收了近500位入境返沪隔离人员,之后几天陆续接收了一些入境人员。其中,逸廷酒店是闵行区的中转安置隔离点,王旭峰之后就被分配到这里工作。

说到集中隔离点的工作,王旭峰坦言,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情况,复杂性超乎想象,要对各种政策规定了如指掌,还要关注其变化,才能为隔离人员提供更好地服务。浦东机场凌晨一点最后一班接驳车发出,而他们却时常要工作到两三点钟,有时甚至更晚。

返沪人员袁小姐从新加坡回国探亲,在上海中转,集中隔离满8天的时候,父亲病危,提出要提前回老家湖南娄底。华漕文体中心领导接到通知上报,闵行区防控指挥部跨省对接相应防控部门进行协调,决定让她在老家继续执行满14天隔离期。随即,王旭峰开始协调接下来的工作,为袁小姐进行核酸检测为阴性,后派专车送往老家,酒店工作人员还为其提供了路上的食品、防护用品口罩等。“感谢你们,让我能见父亲最后一面。”袁小姐感激地说出了心里话。

王旭峰坦言,很多时候面对隔离人员要多一份耐心,感同身受,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疏导,大多数人还是非常配合工作。

4月10日,上海首批入境集中隔离观察人员隔离期满14天解封,由隔离点工作人员分批送至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和虹桥火车站,回到原来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疫情中挺身而出,虽然有生命危险,但不后悔,是最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以后再遇到,还是会站出来的。”送走当天最后一批隔离人员,王旭峰长舒一口气,准备一些收尾工作,新的隔离任务还在等着他。

和妻子并肩战“疫”

3月29日,妻子张丹凤原本在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工作,临时被分配到集中隔离点来支援。当天,张丹凤被安排去信息登记,又临时充当了消毒人员,王旭峰帮她将20公斤的消毒箱提上机场接驳车,对车内进行消毒。晚上,王旭峰结束一天工作回到房间已是凌晨四点,妻子还在等他,叮嘱他要注意防护和安全。第二天一大早,妻子便离开返回原来工作岗位了。

王旭峰第一次在工作中遇到妻子,看到她工作中真实的一面,更能感受她的辛苦,穿着防护服。连续多日不见,想上去拥抱,却不能实现。王旭峰于是就拿手机拍下了照片,两人虽然隔得很远,但心却很近。

起初,王旭峰去隔离点工作,父母和妻子都很担心,再三叮嘱要注意防护和安全。那时候,每天跟重点地区返沪人员接触,怕将病毒带回家,传染给家人,索性就住在酒店里。王旭峰最想念的还是儿子,小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空闲时他就和家人视频聊天,这样互报平安。“结束了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家看看妻子和儿子,再给儿子好好过个生日。弥补下这段时间来缺少的陪伴。”

欧阳毅:涉外防控全程参与 老外志愿者有法宝

□记者 侯传婷

从门岗值守到电话回访,再到上门告知,在涉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英国人欧阳毅全程参与了志愿服务工作。

对于管辖着8个涉外小区的美邻苑居民区而言,在涉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尤其是语言翻译尚未到位的初期,赢得外籍居民对防控工作的支持与配合,犹如“救命稻草”。

志愿服务社区守战“疫”一线

2015年,欧阳毅把家安在了华漕,在这几年间,他亲眼见证了华漕的美丽变化,更佩服于“华漕精神”。

在疫情防控初期,当他看到中国志愿者辛苦地奋战在抗“疫”一线,早出晚归地为居民服务,欧阳毅就向社区提出申请,主动要求加入志愿者队伍。就这样,他穿上了志愿者马甲,戴起了红袖章,站在小区门口为小区居民量体温、登记。参与门岗值守时,欧阳毅还是个宣传小能手,会把手上的中文资料和防疫知识翻译给社区里的外国朋友,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随着国外疫情暴发,不少外籍人士回到华漕后要进行14天的居家观察,需要居委一对一、面对面地上门告知,居家观察期间每日还要回访,这就难倒了本地的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此时,欧阳毅再次站了出来,跟着三人小组一同上门,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同时每日进行电话回访,引导他们积极配合观察不要外出。

自己信服,才能引导他人

其实在防控初期,欧阳毅也遇到过个别不配合的外籍居民,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文化不同。“有些敏感的外籍居民觉得不让出门太夸张,因此要居家观察时不愿配合。”但欧阳毅总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居家观察的重要性,并会说,“这是在中国,当地政府是怎么要求本地公民的,我们外籍人士就应该入乡随俗。”在他耐心又坚定的说服下,总能让需要居家观察的外籍居民配合。

正如他提到的“入乡随俗”,欧阳毅非常支持华漕镇政府的防控工作,除非是出门参与志愿服务,他在疫情防控期间也尽量不出门,但凡出门都会戴好口罩,做好自我防护。至于网上一些负面的声音,欧阳毅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从春节到现在,居委就没有休息过,始终在和这未知的病毒战斗,这真的不容易,所以我才想用自己的一点力量帮到他们。”

屠威威:“海归”社工“见洋”必上 助力国际社区战“疫”

“宋书记,我们楼道里来了位西班牙人,天天跑进跑出,怎么不用隔离的?”美邻苑居委管辖有8个涉外小区,居住外籍人士3072人,随着国外疫情暴发,社区里的洋面孔让本地居民格外警惕。

“3月17日,上海才把西班牙列入重点国家和地区名录。这名西班牙人3月头上就已经返沪,无需进行观察,而且就算要观察14天现在也满期了。”说这话的是社区工作者屠威威,曾在海外留学的他于3月临时抽调于美邻苑居委,担当起一线口译沟通工作,共同做好新回沪外籍人士的疫情防控工作。

三人小组的新面孔

而当面向外籍人士,语言不通给防控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和挑战,这一点在美邻苑居委尤甚。为方便基层一线开展外籍人士疫情防控工作,华漕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排摸体制内有着语言优势的工作人员,曾在新西兰留学的屠威威就被火速派去了美邻苑居委,和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组成了新三人小组,专门面向外籍人士给予防控指导。接到新任务后,屠威威还专门做了“功课”,复习疫情防控相关英语词汇,确保在“疫”线能准确无误地传达最新政策。

唯一的翻译连轴转

境外抵达华漕的外籍人士,必须当日完成上门排摸与指导。在进入社区前,所有境外返沪外籍人士先要接受核酸检测,再花上6个小时等待结果,排除风险才能回来,而这时往往已是晚上。此外,还有部分半夜境外抵沪的外籍人士,在做完核酸检测再回到华漕就是清晨。然而,无论何时,新三人小组都要第一时间上门开展工作,因此披星戴月成了新三人小组的常态。

而这样的常态,对屠威威而言是更大的挑战。在新三人小组中,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轮班得到一定的休息,但作为仅有的一名翻译,屠威威只能连轴转。

架起桥梁传递温暖

在看到新三人小组深夜到访给予指导时,大部分外籍人士都表示会积极配合进行居家观察,同时他们也会向屠威威提出非常细的问题,“主要是跑步和遛狗。”一开始,他会建议外籍人士尽量克服不要外出遛狗,一次两次之后屠威威都会建议外籍人士暂时将狗寄养在宠物店内,一来解决他们的问题,二来也能确保宠物的安全。除了要指导好外籍人士的疫情防控工作,新三人小组还要保障好他们的生活起居。在居家观察期间,不少外籍人士都反映买菜难,“他们都比较考究,想要买有机的绿色蔬菜。”得知该情况后,美邻苑居委立即联系了镇域内的星叶农场,希望能请他们一起为居家观察期间的外籍人士直供蔬菜。

(编者注:从3月28日零时起,上海市已对入境人员实施100%集中隔离的新举措”)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华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