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华漕情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1年01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我爱家乡篇之一】

诸翟历史上的鼎盛期

文 干政国

诸翟历史上的鼎盛期形成于明代晚期。当时的诸翟村因沿江遍种紫薇等缘故雅称“紫堤村”。1707年因村中木质亭桥朽塌而改建成大石桥,取名聚龙桥。(位于今镇老自由市场内)石桥两侧已经形成市镇氛围,人称诸翟市,俗呼“诸地”。后有一首《亭桥晓市》描写当时的市面风情:“晓日亭桥市,肩摩路不通。斗粮谋汲汲,匹布抱匆匆。未闻鱼虾贱,但求薪米充。三竿日欲暮,归去急农功”。

原先这里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此时因棉花种植业和棉纺织业的兴起,商贸经济得以日益发展。村民们除继续种植稻麦维持生计外,大多依靠种植棉花和靛青(又称青秧可做染料)纺纱织布,有效改善了本地经济的社会状况。时有《紫堤竹技词》称:“本土宜棉间有禾,紫堤蓝梗杂高坡。秋来不少花商至,把比炎天靛客多”。乡民多恃布为生。往时,各省市布商先发银于庄,而随收其布,故布价贵。贫民竭一日之力,瞻八口而有余。新兴的诸翟市也因各地花商靛客纷纷前来交易而日渐繁荣,正在促成一个城镇的诞生。及至上世纪中叶,亭桥北侧沿蟠龙江而建的商业街上的诸翟老字号的百货、杂货、药店、饭店、肉庄、鱼摊林立,各种手工业铺,服务业也布局镇东西两侧。街上行人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的场景仍是我童年时清晰的回忆。

紫堤村原有数十座庙寺,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吸聚人气此时香火更旺,特别是被倭寇损毁有三百亩庙基的玄寿观(今位于诸翟中学)虽仅存的规模狭隘,但香火日旺。本地名士侯峒曾欣然为玄寿观门口撰写楹联:“瑞云凝鹤浦,灵迹镇龙江”。按惯例,每年玄寿观的赛会总是力求规模盛大,各村宅争相捐财出力,唯恐落伍。行街表演时有吹鼓手、抬轿子、扮台阁、举大旗,珠绣耀目,热闹非凡。

当时紫堤村一带,读书子弟众多,文学气氛浓郁,人文环境祥和。由于紫堤村来了告老还乡的御史王圻,在此著书立说的《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及至今仍有影响力的百科巨著《三才图会》的问世,紫堤侯氏家族以四世三进士享誉四乡,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因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各地名流相继前来观光交流,紫堤村随之名声大振,享誉上海、嘉定、青浦三县。

良好的人文环境促使本地另一些家族鹊起,为紫堤村增加更多风采。在诸翟村五漕河东岸的徐家老宅上,此时出现了一名令人刮目相看的青年才俊徐天麟,是名士徐光启的门人。他自幼失去双亲,家境贫寒却十分好学,少年即有文名。天启四年(1624年)考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赴京殿试为二甲第三十四名,成为紫堤村上又一名进士。松江府知府为其题词“海国一人”,担任南京兵部要职,著有《西郊草堂集》《广阴轩杂咏》行世。

在紫堤村另有汪氏家族,表现尤为不俗,与侯氏家族子弟交往密切,结姻亲,成为“外来户”的望族。1415年来自安徽休宁石田村的文人墨客喜欢紫堤村景,寓居于蟠龙港畔。进士汪  、汪文明及其儿子汪世仁、汪世儒、汪世美相继来到紫堤村,汪文明在此善结人缘,受人尊敬。其子在此开店经商,并以文会友,后孙子汪永安成为侯家的女婿融入紫堤。紫堤村也因百纳海川、发展经济、文化兴市举措,呈现出历史上的最盛时期,真所谓:紫堤先贤用智慧,稳粮植棉促商机。亭桥晓市繁华图,蟠龙江畔百商起。侯氏四世三进士,梅花源出《三才会》。海纳百川敞胸怀,紫堤古村尽朝晖。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华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