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华漕情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1年03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为官清正的侯尧封

文 干政国

侯尧封(1515-1598)生于正德十年(1515)十月初一,他是抗清名将侯峒曾的曾祖父。

侯尧封求功名之路漫长曲折,41岁时在乡试中考中举人,但因当时侯家没有充足的经济来源,只能靠自己潜心且耕且读,拼凑资金,一次次赴京应试,终于在他57岁第六次赴京应试时考中进士,金榜题名,为侯氏子弟奋发攀登仕途树立榜样。而后在踏入仕途的进程并不顺畅,起起落落,充满艰辛。

侯尧封先担任刑部主事,再赴督察院任监察御史(正七品)负责江西军务。侯尧封所到之处提倡教育教化,修上饶鹅湖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建立文化名人祠堂,最为显著的政绩是主持修筑九江湖堤。

随后侯尧封继任福建巡抚使时,在查办一件弑父大案时,经受了一场严峻的人格考验。他发现建宁县知县受贿出卖官爵,便将其弹劾,而这个知县背后有吏部侍郎(三品官)作靠山,转眼调往江陵任职去了。侯尧封愤愤不平,坚持己见,结果他遭排挤,被派到辽东审案,后来又被降为湖广佥事,分巡于斩州(今湖北省斩州县)。

侯尧封依然以诚实正直的作风处理政务。斩州盗贼猖獗,既有水盗,又有山贼。侯尧封应对水盗十分果敢,以建造楼船,安插间谍,扼守要害,最后一举捣毁了水盗的巢穴。面对大同山山民,倚仗天险,藏匿亡命之徒,逃避朝廷税赋,同僚意欲派大军攻山剿灭,而侯尧封力排众议派遣能吏与山民谈判,约定对他们减税减负,并安排他们的子女出山接受教育,山民不再与官府为敌,安分守己。

侯尧封调任湖北襄阳时,当地大旱连月,他主持祈祷降雨仪式,第二日天降及时雨,被当地百姓颂为“侯公雨”。襄阳城踞汉水边,两岸低平且不坚固,侯尧封组织民工加高堤岸,又修老龙堤以防范洪水,果然当年汉水暴涨,城外水高三丈,而城内安然无恙。洪水退去,命人增高城墙,整修石驳岸,同时又筑两条石梁,直通附近的岘山。有人认为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迂腐之举,侯尧封不予理睬,继续把石梁架设好。

第二年,侯尧封母亲病故,他回家奔丧守孝之际,汉水复发且比往年更加汹涌,水涨到离新增城墙仅一尺处,而城外无数百姓得以通过石梁逃到山上,幸免一劫。侯尧封的未雨绸缪决策,使他在当地再次名声大振。

年近70岁时侯尧封担任了福建省参政代理布政司(副省级),有库吏向其献媚说:“库中有来历不明的几万两银子,大人可随意支用。”侯尧封厉声呵斥,丝毫不为所动。

侯尧封沉浮官场二十多年,始终两袖清风。万历十八年(1590)告老归里,时年74岁。

返乡后,随着家庭成员的扩大,他以身作则,严厉家风,时常教诲他六个子女说:“不愿尔等为第一流官,但愿尔等作第一流人。”

看到家乡的百姓被沉重的税负压得喘不过气来,侯尧封立即写信给户部尚书及松江知府、嘉定知县,提出“岁漕永改”利民建设。他在信中恳切地说:“各位当官为吏的享受爵禄,穿红戴绿,要为朝廷尽忠,又要为皇上分忧,同时也要关心民间疾苦,替百姓着想,各位身为父母官,天下哪有做父母的不疼爱自己孩子的道理……”万历皇帝根据户部尚书的奏本,恩准嘉定县减少田赋的税额,为此嘉定人对侯尧封极其推崇。

侯尧封清政廉洁、心有百姓的胸怀,在他豪纵雅谈随所欲言的诗词中得以印证。有一首《送刘筠乔山人归楚》诗云:“龙蟠江上新月明,龙蟠江中新水生。自怜赠别无他物,醉把清光送尔行”。还有一首在福建而作的《题浮盖山卧牛石》诗云:“田人乡间少,时将孟夏终,如何尚高卧,不起助农工?”这首小诗写得清新活泼,今人读后难忘。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华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