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皓 “毛主席的诗词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紧密相关,可以说毛主席的诗词就是一部以艺术形式再现的中共党史。今年我们迎来了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我仅以200余幅自己写的毛体书法作品献给伟大的党,祝福她生日快乐。”78岁的张振德说。 张振德自幼酷爱书画,尤其是毛体书法。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和绘画,开始研习毛体。毛体刚劲有力、洒脱自如的风格很贴合一如张振德的性格。“毛主席的书法和文字气势磅礴,那些雄健奔放的笔墨,堪称中国革命的史诗华章。”在临摹毛主席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张振德还研究这些文字背后的历史故事。 张振德临摹的第一首毛主席诗词是《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正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身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参加上海执行部的工作。在国民党右派的排挤下被迫于1924年12月回湖南老家养病。在韶山时,毛泽东一边养病一边组织成立中共韶山支部,发动农民进行平粜谷米的斗争,受到军阀的追捕。最终在群众的掩护下逃离了韶山,前往长沙。重新漫步湘江之畔,望着滔滔江水和被秋霜染红的橘子洲,回忆起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期的峥嵘岁月,毛泽东心潮起伏,写下著名的《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首耳熟能详的作品,张振德在学生时代就能倒背如流,如今提笔书写熟悉的文字,在探究背后的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收获。 到目前为止,张振德已经写了200余幅毛主席诗词作品。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他都能娓娓道来。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写于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在1930年的岁尾,蒋介石调集约十万大军以江西省主席、国民党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官,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围剿”。毛泽东所领导的红军骁勇善战,赢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1931年早春,毛泽东写下这首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可见一斑。 《忆秦娥·娄山关》创作于1935年,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这一年,红军来到娄山关。娄山关是扼守川黔两省交通要道的门户,自古有“万峰插天,中通一线”之称。军阀王家烈在这里摆下兵力,企图阻止红军向遵义前进。经过激战,红军歼灭敌军两个师另八个团,取得了离开瑞金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从容不迫,吟诵出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第一次反围剿、第二次反围剿、走上长征之路……中国革命的历程,在毛主席的诗词中一一呈现出来,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壮烈牺牲的场面历历在目。挥笔写下这些诗词时,张振德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庞大的历史画卷,展示着中国人民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步步走向独立富强。这位老党员的内心,也经受着一次次洗礼。 张振德是土生土长的华漕人。1962年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空军部队,1975年回到家乡纪王乡卫星村,在乡镇企业担任厂长。在这之后,他先后担任乡镇企业局副局长、诸翟乡乡长、上海县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处长等。“我跟党走了55年多,和党一起成长。祖国越来越强大,和平的环境、多彩的生活感染着我。”这些年来,张振德亲眼见证华漕镇翻天覆地的变化:四通八达的交通、林立的高楼大厦、一个又一个的国际学校……“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一切,华漕都有了。这是华漕镇为建党100周年献上的最好的礼物。”张振德说,“华漕镇有着美好的未来,家乡正越来越好,我对此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作为华漕曾经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以书法作品庆祝建党100周年,是我作为一名老党员朴实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