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5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化大餐送进台校 架起两岸沟通之桥

□记者 刘皓

“我出生于宝岛台湾,跟随爸爸妈妈离开故乡,来到上海。上海是我第二故乡,我要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长……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我的国家,更爱中华民族和我生长的地方……”

正如上海市台商子女学校校歌中所唱的那样,上海是台校学子的第二故乡。上海市台商子女学校15年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扶,学校所在的华漕镇近年来将一次次文化大餐送进台校,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力量架起两岸沟通之桥,让学习生活在华漕的台校学子,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文化认同中找到归属感。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漆器制作工艺。一开始感觉有些好奇,到后面发现这项技艺很考验耐心。课程十分有趣,希望以后还能继续了解。”

台商子女学校6年级学生陈冠良屏气凝神,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手中的雕刻刀,不一会儿,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初现雏形。

这是5月11日上海市台商子女学校一次工艺美术课上的一幕。与以往的美术课不同的是,本次课程是由华漕镇相关部门“送”来的,由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漆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88岁高龄的俞升寿老师及其子俞平共同打造的“漆器制作技艺”和学校美术课相结合的工艺美术课程,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漆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至今已走过了八千年辉煌灿烂的发展历程。为推动两岸青少年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华漕镇依托手工技艺体验基地非遗大师工作室资源,邀请工艺大师走进台校。5月7日,面向台校6年级学生的第一节漆器文化理论知识课正式开课,非遗“漆器制作技艺”家族传承人俞平老师介绍了中国漆的历史发展、现代漆器的主要流派及特点、漆器的制作过程等,让学生们对漆器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后的漆器制作实践课程中,俞升寿、俞平两位老师一同带领学生们亲身动手体验刻漆这一传统制作技艺。

在雕刻主题上,工艺大师特意挑选了国宝大熊猫,还有台湾地区很具代表性的黑熊和梅花鹿。尤其大熊猫是两岸友好交流的“代言人”,雕刻时学生们脑海里就浮现出“团团”“圆圆”的可爱模样。文化体验课,不仅让学生对漆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感性认识,还对中华传统文化加深了了解。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是密切两岸同胞感情、增进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华漕镇专为台校设计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共享清单”,梳理华漕镇各项文化、公益志愿服务场所等,分享给上海台商子女学校,帮助台校学生更好地融入大陆。

除了漆器制作,从2019年开始,华漕镇已陆续将葫芦丝、太极拳、皮影戏等文化项目引入台校。

2019年9月起,华漕镇将130支民族乐器葫芦丝赠予台校,并于10月在台校小学部开设葫芦丝班,由华漕镇少数民族分会会长青格丽担任指导老师,带领孩子们了解、学习传统民族乐器,在课程中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熏陶。林于珊正是葫芦丝班的学生之一。

“葫芦丝演奏的乐曲很优美。24节课程学完后,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林于珊最擅长的曲子是《月光下的凤尾竹》,时不时会演奏给家人听,让家人也能欣赏到美妙的民族音乐。

2019年11月,华漕镇邀请金友武悦堂太极拳师傅走进台校,为台校师生分别开设“五步拳”“太极拳”课程,惠及台校三年级至高三的所有学生以及部分台湾教师。台校校长陈俊男也跟着学习了一段时间,平时和学生们一起“比划比划”,活动活动筋骨,感觉“挺有意思”。“能够在华漕系统学习“太极”这门在台湾地区也非常普遍的体育文化项目,让台校师生倍感亲切,不断增进学习交流的热情。”

今年4月初,华漕镇将七宝皮影戏匠人叶金华老师及其团队邀请至台商子女学校幼儿园部,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寓教于乐的演出。当时幼儿园部的孩子们正在学习“光与影”的知识。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戏正好生动形象地让孩子们学习了光和影的知识。

皮影戏是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对于台校的师生来说十分新奇有趣,《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情节一个个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幕布上时,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场的家长们也啧啧称奇。华漕镇通过引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台校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师生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另一面也能激发了孩子们对各种兴趣的探索,促进多元学习;同时也架起了两岸沟通的桥梁。

未来,华漕镇将与台校进一步沟通,将部分课程固定下来,变成学校的社团课或兴趣课,让更多的台校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校师生中的影响力。同时,华漕镇还将梳理提供部分社区服务与公益服务点位,为假期台校校外实践提供平台,更好地助力台湾青少年融入上海,了解祖国。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华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