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正式施行。如何进一步增强分类意识、提高分类效率?利用快递纸盒自制干湿分离的移动垃圾箱,根据自家生活习惯“私人订制”的垃圾桶投入口……6月18日,新虹街道妇联“益起创”垃圾分类公益项目成果展示活动在中骏广场举行,活动现场,新虹市民亮出了各自的新招。 模板尺已申请国家专利 “益起创”垃圾分类公益项目成果是一个透明手拎袋,里面有一块长相酷似精灵的塑料板、一张说明书,以及一些诸如吸铁石、万向轮、胶水的小配件。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和垃圾分类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材料包中的那块塑料板是一块垃圾分类的模板尺,和直尺不同,上面刻了许多弧线。每一道弧线都根据家庭垃圾桶的常用尺寸、家庭常用垃圾的尺寸规格而精心设计。家庭垃圾除了厨余垃圾外,大部分都是灰尘、纸屑、包装盒、果壳和塑料瓶等,种类相对单一,形状也有一定的规律。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垃圾分类的优秀案例后,设计师们提出,希望通过限制投入口的大小,规划投入通道,实现初步的垃圾分类。 由于家庭情况各不相同,设计合理的投入口组合遇到了难题。在尝试了多种可能之后,设计师发现,最了解家庭情况的人恰恰是居民自己。那为何不让他们自己动手呢?于是,一块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各种可能的模板尺诞生了。 模板尺的使用也十分简单,居民只需根据自家常见垃圾种类选择合适的弧线,在纸箱上“按图索骥”,形成固定形状的垃圾箱盖,经过它的过滤就能实现初步分类。目前,这一模板尺已经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今年下半年,新虹街道会积极推广这一成果,通过开展一系列体验活动,帮助居民们学习使用模板,制作属于自己的垃圾分类箱。 干湿分离的移动垃圾箱 透明袋里的另一些工具也暗藏玄机。在前期调研中,设计师们发现,大部分居民家中的厨房空间十分有限,如果放入两个垃圾箱,会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厨房移动空间变得更为局促。在与居民进行多次讨论后,设计师们设计了一款垂直发展,能够放入厨房小空间的垃圾箱,因地制宜,嵌入剩余空间,实现干湿分离、储物等多种功能。 但每户居民的户型、需求也不尽相同,在制作过程中又发现了同样难以普适的问题。有了模板尺的经验,设计师们马上尝试,用身边可以获得的材料,按照原本的设计原型,制作出了一个垃圾箱。经过多次简化和调整,设计师们成功利用最常见的快递纸盒,制作出了垃圾箱的DIY版本,整个制作时间不超过20分钟,而材料包中配备的小工具能够帮助这个箱盒在家中移动,方便居民收集和倾倒垃圾。活动中,这一项目成果引起现场参与人员的浓厚兴趣。一物业公司负责人当场表示,将认购100套材料包,并且组织居民参与学习使用材料包。 授人以渔激发居民创造力 为了验证项目成果是否能被居民们接受,新虹街道妇联和设计师们共同组织了3个试点居委的40位居民,分批体验了项目的成果。参与的居民有不少是新虹街道“一居一品”项目的骨干,她们利用个人的特长,设计了富有特色的剪纸图案,还用钩针手法制作了立体的垃圾分类图标,装饰在垃圾箱上,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垃圾箱立刻充满了活力。活动现场也展示了15个居民自发装饰的垃圾箱盒以及垃圾桶盖,受到启发的居民还提出,想要将自己的特长结合到小区内社区中心的宣传墙上,做出有居村特色的另类宣传墙。 新虹街道妇联主席徐艳介绍说,此次项目的成果不仅是一套材料包,更是居民们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与智慧。这一次,街道通过“益起创”公益项目,授居民以“渔”,不仅探索出了新的家庭垃圾分类解决方案,而且在动手的过程中,增强了居民参与感,让新虹人切实感受到作为垃圾分类新时尚弄潮儿的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