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虹街道党工委书记曲峥 “上接开放枢纽天线,下接群众需求地气,在这次“比学赶超”立功竞赛中,新虹确立了三个方面的标杆:“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浦东陆家嘴管委会,打造国际化的一流商务区;“高效能治理”对标静安寺街道,完善城市功能引领高品质生活;“民心工程”对标临汾路街道,想方设法把实事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形成“一核两带”的功能布局。“一核”是虹桥商务区,而新虹街道就处于虹桥商务区的核心区域,还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要保障区域。所以,“枢纽核心开放原点”是新虹在这个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和要求。怎样让生活、工作在辖区的各界人士能更好地享受发展带来的福利,提升感受度和幸福感,是新虹开展各项工作的聚焦点。 用企业口碑来衡量营商环境的质量 虹桥商务区有27个楼宇地块、352栋楼宇,3700余家企业入驻,世界500强、总部型、产业型企业集聚,现入驻率约60%。 怎么才算一个好的营商环境?我们认为,是“途经者想驻足、短居者想长留、发展者想生根”,因此,做好企业服务成为新虹街道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基础工作上,新虹重点深化“企业服务通”系统,做到“情况清”“诉求清”“矛盾清”,回应企业运转、需求及投诉的举措应出尽出。 今年开年,我们带着一份“大礼包”走访企业,这份“大礼包”里有一封信、一张辖区公共服务地图、一本政策汇编,基本上可以做到让一家初来新虹的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区域配套服务设施点位、服务人员联系信息,以及行政审批类、政策扶持类、综合服务类三大类办事指南,向落户的企业传递的是区域邀约和服务的诚意,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 在能级提升上,党建工作包括网格党建、总部经济党建、产业链党建,也是创新企业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点尝试。通过党建引领,整合职能部门、执法力量、重要区域单位、驻区单位等力量,探索党群联动、发展联推、社会联治、服务联手、人才联育等“五联”工作运行机制。 在聚集合力上,新虹还与南虹桥公司建立了更密切的合作关系,有领导层面的定期例会制度,互通有无,破解难题。散步在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冠捷等5个楼宇工作站,分别由街道和南虹桥公司骨干担任站长和副站长。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走访、落税或是调解企业矛盾,都是一个主体负责,加强服务供给和资源整合。 打造一个会思考的社区 智慧化、数字化是大的趋势,在社会治理方面,新虹要更快地、更充分地拥抱这个趋势。体系、人和数字化平台,是实施“一网统管”的三大支撑,今年要让这个数字化运行平台变得更加“聪明”。 2019年,新虹创新全区首家街道级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新虹街道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探索一网指挥,实现由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发展,从城市精细化管理向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 新虹街道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整合了区应急办、公安、城管、公安、市场监督、卫监、安监等城市管理一线部门数据,并将街面、居委、村委(合作社)、楼宇四类共47个网格的所有政务信息整合汇集到该平台上,做到了让数据“跑起来”,让信息共联共享,有效地提升街道综合信息的研判能力,以及各类事件、疑难问题的发现处置能力,真正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通过城运中心这个平台,集合海量数据,加以分析,让数据为网格“画像”,从管理、服务、运行情况等不同维度,建立多项指标体系,构成网格健康画像;让数据为管理“赋能”,根据条线部门管理服务重点,依托区大数据重心,以需求为导向,从数据池中遴选,建立运算模型,数据碰撞,使基础数据生产出高级数据,赋能部门开展工作;让数据为运行“校准”,依托自治通、企服通、街面通等手机端,实时更新基础数据,发现城市运行中的“误差”和“异常”,开展数据治理,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校准”和“微调”。 换句话说,这个城市的治理系统是“活”的,她会“看”到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有“校准”“微调”的能力,更具备进一步提出“建议”的能力。在大数据面前,她的运算和分析势必更加科学化,而我们则是基于她的结论和建议,把治理体系的每一环扣得更紧,同时,让城市运行的整个环境变得更加高效、友好。 百姓之“痛”,就是民心工程之“用” 解决群众身边问题、谋求群众切身利益、取得群众更多信任、赢得群众更好口碑,是民心工程“比学赶超”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今年,新虹确定了12项具体任务。 “从无到有”比智慧。坚持换位思考,切身体会群众的“难”和“痛”,即便很多问题看起来“无解”,也要想方设法让它“有答案”。 如虹桥商务区无共享单车问题,街道通过网格化党建引领,商务区地块出地,共享单车公司献计,三方合作,群策群力,解决“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难题,让单车有序重回商务区。 如公共体育设施数量和规模处于区落后位置问题,街道探索优化四大绿地资源,通过景观河道岸线、桥梁等,建成连贯的步行系统;在华翔绿地建设棒球训练比赛场地,通过一批嵌入式的体育设施规划,搭建长三角、国际赛事服务平台。 如机构养老“一床难求”问题,街道积极推进智慧化养老,推出“家庭养老床位”,为社区老人提供基础服务包、拓展服务包、适老化改造基础套餐和个性化套餐等,借助体征监测床垫、智能手环等设备实现睡眠体征监测、一键式应急呼叫等功能;对老人家中卫生间、卧室等日常活动区域进行适老化改造。结合“家庭病床”,探索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的社区覆盖,并实现社区老人优先预约、优先转诊的就医便利化,让新虹老人在家也能享受到医养结合的类机构养老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担当,积极应对。针对老旧小区电梯加装、集体资产盘整等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正面回应。街道成立了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领导小组,各小区设立加装电梯办公室,瞄准7个居委、15个小区的加梯推进任务,始终坚持换位思考,依托居民自治议事协商等基层自治制度,积极解决推进难点问题,力争“十四五”末实现街道所有老旧小区“应装尽装”。 针对农民长效增收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街道抓住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政策红利,加强与区级条线部门的沟通协商,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核心,以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和平台为抓手,以集体土地减量化、“五违四必”整治为契机,以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制度建设为保障,稳步推进农民收入有序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