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扬清(刘一居民区) 那是1964年12月,我有幸参加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故事员培训班,学会了讲《雷锋的故事》、《江姐》两个革命故事。次年3月,为响应毛主席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我所在的崇明农场广泛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我便讲起了《雷锋的故事》。 我第一次是在自己的农业大队的职工大会上讲《雷锋的故事》的。为了保证首讲成功,一炮打响,我做了一个星期的“功课”。每天一清早,我就走到田头,投入绿色的怀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对着辽阔的天空,一遍又一遍地背故事脚本,一次又一次试讲故事,背得烂熟,讲得流畅。 所以,我上台一开讲,故事的情节就在我脑海里一个接着一个地涌现出来,进入了故事人物的角色,忘记了自我,更忘记了拘束和胆怯,亮开嗓子讲开了。我用自己的真情实感,与《雷锋的故事》融合在一起,绘声绘色地讲着。 由于《雷锋的故事》生动感人,再加上我的临场发挥,故事讲得很成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时而激昂、时而深沉、时而悲愤、时而欢欣,情绪饱满,声情并茂,再辅以手势和表情,更增添了故事的感染力,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故事一讲完,全场立即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我第一次亮相,想不到会取得这么成功!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得连连鞠躬表示感谢。 过了几天,农场工会领导老王把我叫去,鼓励表扬了一番,并说让我在全场巡回讲《雷锋的故事》,还要求在《雷锋的故事》讲完之后,还要加讲农场学雷锋的好人好事。于是,我花了3天时间,根据老王提供的素材,撰写了男青年小沈义务修鞋、女职工小吴义务裁衣、儿媳妇倪阿姨尽孝多年服侍年迈公公、青工小李勇敢救火等4个小故事,作为讲《雷锋的故事》的补充,每次讲完《雷锋的故事》,再讲一二个小故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为《雷锋的故事》锦上添花,听众感到亲切感人,纷纷称赞。 以后的几天,我骑着一辆 “老坦克”自行车,先后深入到10多个单位讲《雷锋的故事》。农场的地域很广,有30多平方公里,到边远的单位,要骑车1个多时才能到达,而且上下午各讲一场,真是十分劳累和辛苦。但我想到学习雷锋,想到雷锋精神,就告诫自己:“你是在讲雷锋,在宣传雷锋,你就要学习雷锋,要像雷锋那样做好人做事。”这样一想,我浑身就有了力量,苦累都不在话下了。有一次,我去最远的被称为“西伯利亚”的一个农业大队,顶着大风使劲地蹬着“老坦克”,在烂泥路上艰难地向前行进。突然,“咔嚓”一声,车子链条断了,真是行船遇风、屋漏遭雨!我只得推着车,小跑步赶去,跑到大队里已是气喘吁吁、满身冒汗,稍事休息就开讲。对此,大队领导很是感动,马上叫机修工帮我修好车链子,并称赞我是“活雷锋”,我说:“过奖了,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连续讲故事,喉咙嘶哑了,好多人关心我,送胖大海、含片等给我吃,这使我又一次感受到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感受到农场里有一股爱的暖流在涌动。想到这有自己的一份奉献,心里感到无比的高兴! 那次讲《雷锋的故事》,在人们的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隔50多年了,好多听过我讲故事的场友与我邂逅,已叫不出我的名字了,但都记得我曾是讲《雷锋的故事》的故事员,有的还模仿我当年的声音:“雷锋的故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