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策划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3月2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8周年

传承优秀家风·构建文明新泾

←绿十二居民区:好婆媳家庭
↑虹九居民区:孝女家庭
刘一居民区:善邻家庭→
怡景苑居民区:蒲公英家庭→
↑绿五居民区:慈母家庭
←虹康居民区:好家长家庭
淞四居民区:志愿者家庭→
←新泾北苑居民区:

好家长家庭
林泉居民区:

志愿者家庭→
↓南洋新都居民区:

志愿者家庭
↓平塘居民区:

善邻家庭
淞二居民区:

志愿者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8周年之际,特刊登2017年度新泾镇获评长宁区最美家庭的先进家庭事迹。12户家庭,12个暖心事迹。他们只是众多“最美家庭”中的代表,但其平凡故事在新泾镇寻找“最美家庭”的过程中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同心圆”,给社区带来正能量,感染更多的家庭跟着学、照着做。

虹九居民区丨孝女家庭

陈英家庭是一户三代同堂的特殊家庭。老母亲99岁高龄,75岁哥哥患有精神疾病,丈夫2003年患肝病医治无效去世后,2007年儿子又查出重度乙肝,面对生活重重打击,陈英没有退缩,而是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在她的照料下,老母亲身体健康,哥哥日渐开朗并能和妹妹一起照料母亲,儿子身体日渐恢复。作为一名楼组长,她热心社区活动、热心公益,主动参加社区“平安志愿者”的巡逻值班,带头弘扬并实践社会公德,礼仪美德,关心参与小区和楼组的环境建设。她的家庭是一个尊老爱幼、人人羡慕的和谐家庭。

虹康居民区丨好家长家庭

唐忠芳家庭是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家庭,三代人和谐地居住在一起,家庭成员互相尊重、理解,家庭充满亲情、温馨、正能量。退休后唐忠芳老有所乐,尽我所能地为社区服务。在虹康居民区担任楼组长、居民代表、业主代表等多职。她以身作则带领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连续参加四届居委、三届业委会的改选,协助居委、业委会做好上传下达的沟通工作。面对邻里困难,她总是鼎力相助。如今虽已76岁高龄,唐忠芳仍积极参加虹康“德学堂”暑期活动,还担任新泾镇道德讲堂的宣传员,她常说:“点滴小事不足为荣,更不足沾沾自喜,生活需要不断点缀和换位,才能斑斓如画!”

林泉居民区丨志愿者家庭

钱红英家庭是让众多认识他们的人羡慕的家庭。因为他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妻子钱红英是家庭的好帮手,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入微,长期以来,耐心侍奉90多岁的高龄婆婆,受到邻里的高度赞扬。夫妻二人还热心公益,奉献社区,社区巡逻队队员、楼组长、小区平安志愿者、群防群治护楼队员……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他们的参与;哪里有志愿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他们一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

刘一居民区丨善邻家庭

杨小妹是刘一居民区一名优秀的楼组长,她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弘扬社会美德和文明新风,传播正能量,坚持为建设和谐社区、文明楼组作贡献。她所住的7号楼组里有一位独居残疾老人叫葛根娣,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加上年老体弱,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杨小妹伸出援手,主动为葛根娣排忧解难,成为葛根娣生活中的好帮手。葛根娣烧菜烧饭有困难,杨小妹就经常为其烧菜送饭,使她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老人药吃完了,杨小妹就陪她去医院看病,代她去配药。

就这样,一做就是5年多时间,在社区被传为佳话,左邻右舍都称赞杨小妹是“我们身边的雷锋。”在她的影响下,楼组有不少居民站了出来,主动要求为独居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使更多的独居老人获得了温暖。

绿十二居民区丨好婆媳家庭

李雯秋家庭是绿十二居民区一户让邻里称赞不已的好婆媳家庭。李雯秋的婆婆陆玲珍目前已是99岁高龄,因为多年前一次手臂骨折导致老人一到夏天手臂表皮就层层脱落,李雯秋动足脑筋,召开家庭会议,采用让婆婆通过“自洗饭碗”的做法促进手臂血液循环及锻炼手部肌肉和大脑的协调性,慢慢地婆婆手臂逐渐好转。除关注婆婆的身体健康外,婆婆的心理健康也是李雯秋的头等大事。为让婆婆高兴,她买了一条小狗,天天围绕老人脚下,逗得老人哈哈大笑。在李雯秋的细心照顾下,高龄的婆婆日渐开朗,自理能力也比同龄老人要好。近两年,为了让婆婆能得到及时的医疗照顾,李雯秋听从医生的建议把婆婆放在离家最近的养老院,没事就去看望婆婆,在李雯秋身上体现了孝敬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

绿五居民区丨慈母家庭

薛秀娣家庭是一个虽有不幸而又幸福的家庭。二十年前儿子虞艇在一次工作中不慎从高处跌落头部着地造成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看着风华正茂的儿子由一个阳光青年变成口齿不清,事事都要家人照顾的瘫痪病人,夫妇二人强忍泪水,打足十二分精神鼓励儿子重拾信心,战胜病痛恢复健康。为了让儿子能尽快恢复手脚功能,薛秀娣自创了一套适合儿子的按摩操,孩子爸爸则在家四周都装上不锈钢栏杆,以便儿子康复锻炼。

近年来,由于头部受伤,视力受损,眼睛渐渐看不清,儿子脾气开始变得暴躁,喜怒无常。夫妇二人耐心劝解,调节他的心情,并坚持推儿子到小花园散步,给儿子读报。如今,只要见到有人经过停下问候他们,虞艇都会口齿不清地对大家说:“妈妈最好,世上只有妈妈好!”虽然虞艇身体残疾了但精神富有,是个幸福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个好妈妈。

南洋新都居民区丨志愿者家庭

龚胜平是南洋新都居民区宝地新品居小区的业委会副主任,在2016年业委会主任和一名委员相继辞职,业委会只剩三名委员的情况下,他毅然挑起业委会工作重担,保证小区日常运作的稳定。面对因前物业公司不作为造成的小区环境脏乱差,他发动并带领志愿者清理小区卫生。为维护小区居民利益,他向前物业积极追讨小区公益性收入,并通过司法程序为业主讨回应有利益。在他的带动下,他爱人也积极参加社区团队活动, 加入南洋新都紫藤园旗袍队,为居民展示女性风采。看到邻居是独居老人,夫妻二人经常主动关心老人生活,逢年过节还送上贴心小礼物。龚胜平家庭用自己的行动在社区里传播正能量。

平塘居民区丨善邻家庭

陈月轩家庭是平塘居民区一户热心公益的家庭,夫妻二人都是八旬老党员,但仍在社区中默默地发挥着光和热。陈月轩阿婆常说她从小生长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少年期间吃尽了苦头,是党和国家让她现在过上了幸福生活,所以她要做些好事来回报社会。平日里关心邻里,募捐奉献爱心,上门关心有困难的人,为周边楼道油漆小黑板,免费帮居民改裤脚,帮老年活动室做靠垫等活动都能看到陈月轩阿婆的身影,小区内有什么情况她和老伴都及时反映并帮助居委干部一起解决,居民们说她和老伴就像小区里的“啄木鸟”,让小区越来越好。

淞二居民区丨志愿者家庭

陈小英是新泾镇淞二居委的远程老年大学的负责人,在她的努力下学员人数不断增加,越办越红火,社区居民更是无人不晓、无人不赞,多次获得区、镇奖励,是新泾镇远程老年大学的示范点。退休前,她担任淞二居民区书记,在社区工作的十多年中,陈小英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退休后但她仍把构建和谐社区当作自己的事业来抓,尽心尽责地当着一名热心的社区志愿者。她的丈夫韩根宝,也是一名优秀志愿者,退休后和妻子一样融入社区,积极参加每次居委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受到小区居民的赞扬。

淞四居民区丨志愿者家庭

王健昌退休前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曾获得“上海市园丁奖”、静安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德育工作先进”等荣誉称号,退休后他乐于奉献,在社区发挥余热,担任楼组长和业委会主任,热心服务小区居民。妻子沈治英是长宁区癌症患者康复俱乐部的会长,她带领会员坚持开展科学抗癌,文体健身,座谈交流培训学习,宣传服务,慰问家访,康复旅游,才艺展示,医疗咨询等活动。她所领导的长宁区癌症患者康复俱乐部是长宁区首批四A级社会组织,是上海市首届先进民间组织,连续24年蝉联区文明单位。夫妻二人用自己的专长投身志愿服务,在社区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新泾北苑居民区丨好家长家庭

新泾北苑居民区的叶敬霞,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外来媳。她没有高学历和高收入的工作,但她的脸上总洋溢着笑容,给人一种亲和感。出身江苏农村的她,家里兄弟姐妹多,未成家时是一个孝顺的好女儿,现在是又一位好媳妇、好家长。从出嫁上海至今,她已经和公婆、爷爷住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近20年。

20年来,她尊敬长辈、家庭和睦,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婆婆生病住院了,她每晚都要去医院探望;冬天,看到爷爷怕冷,为他买保暖鞋;每到逢年过节,总会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为老人们买健康品,而她自己却从未买过什么奢侈品。女儿也在妈妈的谆谆教导下考上了理想学府。叶敬霞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外来媳,更是一个出色的好家长!她的事迹还被上海电视台教育频道报道。

怡景苑居民区丨蒲公英家庭

叶寒英是怡景苑居民区一位女性创业者,也是一名爱心人士。她连续7年参与“AHA”在云南省玉龙县的爱心助学计划,计划的目标是在玉龙县建造能抗9级台风的校舍。玉龙县是典型的山区,住家都零星散落在相聚比较远的地方,在那里孩子上学非常不容易,很多孩子每天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为了帮助山区孩子达成读书的愿望,在这七年里她和爱心助学计划的成员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截至去年5月,已有5所全新的校舍建成,看到老师和孩子们的笑脸,叶寒英和她的伙伴们别提多开心。

大爱无界,洒满人间,为让家人见证爱的力量,叶寒英还带领她的爱人及幼小的儿子参与“AHA”计划,并约定今后将带领更多人前行在爱的路上。

(新泾镇妇联)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