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之幸(同仁医院中医科) 夏至过后,气温节节攀升,江南中下游,多温多湿,闷热难耐之余,更添了一份粘腻。由于气候闷热,人体一时无法适应,常常会出现食欲下降、腹泻呕吐、心烦失眠、疲劳乏力等多种不适症状。这个夏天,同仁医院中医科的各位医师们,依据患者体质,在辩证论治指导下为您总结了几款中医综合调摄的好方法,帮助您安全度过炎炎夏日。 疲劳调摄 入夏后昼长夜短,可适当选择“夜卧早起”,宜比春日稍晚点睡、早点起;中午有条件的尽量小睡片刻,养足心脏阳气,有助缓解疲劳。另外适当运动也有助于缓解疲劳。夏季运动,宜选早晚有风时,空气相对好些,而午间天气炎热,容易中暑。饮食上配合山楂、米仁、百合、赤小豆等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健脾祛湿。同仁中医科开展特定穴位的冬病夏治敷贴,操作方便,能起到除湿消疲的良好疗效。 汗出调摄 中医视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自然易消耗心脏阴液。但现代人夏季更多的却是“当出汗而不出汗”。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毛孔当开泄却关闭,人体自身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抵抗力下降,导致夏季感冒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正常人皮肤表面汗液与皮脂腺分泌到体表的油脂会形成一层乳化膜,防止体表水份的丢失,从而使皮肤显得光滑润泽。如果长期出汗不畅,还会导致皮肤干燥甚至诱发“痘痘”、“湿疹”等皮肤疾患。同仁中医内科通过肺腧穴敷贴疗法,开宣肺气,疏松腠理,助汗排毒,养颜润肤。 心烦失眠调摄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易下移小肠,可引起尿黄、尿少、尿急、尿痛等。更重要的是,心还是“精神之所舍”,主宰着人的情志和思维意识活动,心火旺自然易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并影响到睡眠。通过中药饮片、药食茶饮,调摄脾胃之不足,防止心火偏亢,滋补心阴不足,配合心理调摄,安神定志。 食欲调摄 夏季炎热,食物保鲜度下降,加之食欲减退,过食生冷,容易腹泻腹痛损伤脾胃。脾虚人群,可以服用一些健脾化湿的中药帮助脾运。也可以饮用药食同源的茶饮,清解外界的暑热,祛除身体的内热。 椎脊调摄 夏季贪凉,空调密闭环境下汗出不畅,风寒湿郁闭肌表,阻滞经络,发为椎脊痹痛。无论是关节本有退变的老年人还是长期伏案,坐姿不良的年轻人,都容易发生脊柱关节不适。适当选用中药熏蒸,中药口服,透邪外出,并可借助关节穴位敷贴,拔罐,推拿捏脊,舒筋活络,祛邪外出。 轻体调摄 夏季减肥成为现代人热衷的话题。如何健康轻体却是一门大学问。同仁医院中医内科特设中医针灸轻体治疗,在不影响正常饮食起居的基础上通过腧穴经络调摄健康轻体,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需求,辩证取穴,采用针法、灸法、拔罐、埋线等不同的方式,减轻负重,效果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