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田野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关于垃圾分类随想

文 黄寅仙(淞三居民区)

我的小外孙在新加坡上幼儿园,有一次我作为家长参加幼儿园小朋友的一次校外活动,老师带他们去逛了超市,参观了食品、服装、水产、熟食、家电等区域。知道了穿的衣服、袜子统一归服装类,吃的糕点、糖果、饮料统一归食品类,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统一归家电类,让小朋友参观超市谈分类,我很有感触。我四岁的小外孙也初步学会了各类物品的分类,在家里他也会把各种玩具进行分类,各种汽车玩具的归一类,积木的归一类,各种小人书、画本归书籍一类,我感觉小孩从小在幼儿园受到的分类教育非常好,值得上海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学习、借鉴。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小外孙回家,想抄近道过马路,被他拦住了,他说:在新加坡没有斑马线的地方是不能走的,他的小手拉着我的大手从附近的斑马线过了马路。对此我十分震撼,一个4岁的小孩竟被幼儿园的老师调教得如此守规矩,知道什么地方可以走,什么地方不可以走,泾渭分明,一点不含糊。

其实分类何尝不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我是个驾驶员,知道内环高架、中环线只能通行于各类客车,货车禁行。外环线上,货车只能行驶于右边两根车道,机动车、非机动车也是各行其道,来不得半点马虎。类似这样的分类在生活中举不胜举,上海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堪称有着绣花针的模式,大概也是从各种大数据分类中进行实施的。

关于垃圾分类已经喊了好多年了,记得三年前市政府就有了这种想法。市府领导去台湾访问,看到了台湾的垃圾分类,觉得垃圾分类对城市环境的改善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于是就提出了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办法,有了小区垃圾分类的初步专职保洁人员,但还没有具体实施到每个家庭、每个市民的个人行为上。

从去年开始,各区、街镇全面进行落实垃圾分类。在这之前,我们小区还只是每栋楼前摆一只垃圾桶,做到垃圾不乱丢,楼道门前各扫自家“雪”,但还是混装,拉到垃圾房,再由专职人员进行分类,居民对于干、湿分类还无概念。

今年我们小区路面全面撤桶,各楼前不再摆设垃圾桶,每天分早晚两个时段定时定点,由居民在家中先自行分类,扔到统一的垃圾桶,并有志愿者指导、督促投放,居民的高认知度使垃圾分类进行得十分顺畅。当然偶尔也有些不协调的杂音。

由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实施,我明显感觉到自去年下半年至今,苍蝇、蚊子的侵扰明显减少,小区的清洁度明显提高,垃圾房的异味明显减弱。如果说空气质量的改善更多取决于厂矿企业的排放、汽车的排放,那么地面的清洁更多来自于广大市民的个人生活习惯、行为,当然垃圾分类、清洁工作还大有文章可做,不仅涉及到干、湿、可回收、有害垃圾的处置,还涉及到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扔纸屑、烟蒂、养狗居民的遛狗排泄物处置等等。

匹夫有责,任重道远、任重道远啊!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