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同心抗“疫”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3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防输入”升级,看新泾织起“防疫闭环”

防控境外疫情输入,是近来上海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从3月6日起,上海市16个区驻点人员进驻浦东、虹桥两大机场,24小时不间断值守。同时,全市200多个街道,5000多个居村委,一同加入抗疫防输入。

从机场到小区,从落地到隔离,全程闭环式管理——守一道关,护一座城——再一次考验了上海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准,那些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再一次用专业和赤诚,向世界展现了上海的城市温度和品质。

CA936落地后,

居民区书记的抗“疫”12小时

CA 936,一架载着286名乘客从德国法兰克福而来的飞机,于3月13日12时37分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远机位降落。航班停靠后,上海海关8名关员实施登临检疫,发现4名乘客体温异常、2名体温正常乘客曾在14小时前服用感冒药。

排查诊治这6名乘客及相关同行者的同时,另一道大题摆在了上海面前:如何防控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怎样把“人”的工作做得更好、更细?

8个居民在CA936航班上

3月13日下午4时04分,新泾镇一位居委书记王意慧在微信群中收到一条信息,“你们社区有8个居民已经乘坐CA 936航班返沪,请提前做好接收准备。”此时,距离后来引发全国关注的CA 936航班降落浦东机场,刚好过去3小时27分钟。

CA 936航班286名乘客中,有8名旅客居住在王意慧所在的居委会,分别是5名中国居民和3名瑞典居民。当晚,他们都要回到位于上海的家中开始为期14天的居家隔离。

该居委会13个小区中,外籍居民有500多户,在居民户数中占到了1/4,主要集中在8个涉外别墅小区。居民区中另外5个小区,则是售后公房和农民动迁房小区。在此之前,王意慧与同事们刚刚完成了一轮工作量巨大的外地返沪人员排摸。近期排模量逐渐上升的境外返沪居民登记中,则有来自意大利和韩国的居民需要她和同事们做好登记服务。

3月12日,上海发布自次日零时起,上海将境外返沪居民隔离观察的范围扩大至韩、意、伊朗、日、法、西、德、美等14个国家和地区。当晚,王意慧就意识到,居民区又一场硬仗,正在“赶来”的路上。

这名干练的女书记的预感没有错。当天中午,新泾镇的境外返沪居民工作群中投放了一条“导火索”,预告浦东机场有一班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飞机降落。法兰克福是欧洲重要的交通中心,尤其当意大利等国与上海的直飞航线暂时关闭,不少转机回上海的旅客都选择在那里转机。

经过三个多小时等待,期间又处理了两个航班的人员接送,王意慧于下午4时04分收到群里“@”她的消息,长宁区驻浦东机场工作组已经向新泾镇报送了CA 936航班的回沪居民信息,她所在的居委会也在接收名单中。

线上线下的两条“闭环”

“我们已经跟小区物业提前联系过,哪些居民目前不在上海,哪些人已经跟物业联系要回沪,我们大概心里有数。”王意慧说,此前在接收和服务意大利、韩国等地回沪居民时,居委会和几个涉外别墅的物业均已形成了较为顺畅的工作机制。

因此,收到有关CA 936航班的接送信息后,她第一时间将两户居民的人数、预计抵达时间和接送车辆的车牌号、司机联系方式发送给了物业——这些信息的来源,最早始于长宁区驻浦东机场工作组。工作人员将居民的姓名、在沪住址、车牌号、离开机场停车场的时间逐一发送至区核心工作群,再由各街镇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居委,在线上首先形成了一条人员转移接送的闭环。

线下的闭环则由像王意慧这样的基层干部们日夜守护。

两户回到居民区的CA 936航班旅客分属两个小区。王意慧负责接收其中的瑞典家庭,他们三口之家乘坐私家车,由司机从浦东机场T2航站楼接收后直接前往小区。晚上6时许,王意慧收到工作组最新消息,三人已经离开浦东机场。于是,她立即搜索了此时从浦东回到新泾镇的时间,与物业管理员约好,7时左右等候在小区门口。

晚上7时30分,瑞典居民乘坐的私家车驶入小区。由于在机场,工作人员和出入境民警已经用英语向对方大致说明了回到社区后需要立即开始14天的隔离,并完成社区方面的信息登记,因此三人回到小区时,看到等候在门口的王意慧并不惊讶。

在交谈中,王意慧也了解到,CA 936航班降落机场后,机上乘客已经看到停机坪上宛如电影大片一般的120急救车阵容,并且接受了身穿防护服的海关检疫人员的筛查。“他们知道自己的航班可能有些问题,也跟我说他们有点担心,所以一听到需要居家隔离,他们也比较理解,还说‘希望自己没事’。”

物业工作人员则将隔离要求、居委会可以提供的采买和代购服务详细翻译给了三位瑞典居民,并提醒他们第二天上午,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会上门为他们测量体温,做好健康登记。“工作人员也会穿防护服上门,不用担心也不用害怕,你们戴好口罩接受测量就行。”考虑到居民的担忧,王意慧也不忘贴心地嘱咐一句。

离开瑞典居民所在的小区时已过当晚8时,此时王意慧和同事们已经工作近12个小时。当天,有20多名来自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回到她所在的社区。最后一位乘坐航班降落浦东机场的日本居民,回到位于社区的家中已是第二天凌晨3时。直到3时40分,王意慧还在与前去等候的居委会副书记沟通情况。凌晨4时许,她才暂时放下心赶紧休息。第二天一早8时30分,居委会还是要准点“营业”的。

3月15日,又有一户从捷克起飞,转机荷兰阿姆斯特丹和中国台北的居民回到居民区。王意慧已经提前与物业联系,随时跟踪居民的转机、起飞或延误情况。新一天的战斗又要开始了。  (上观新闻)

输入性防控不放松 人性化管理暖人心

3月8日上午,增田先生从日本返沪,回到位于长宁区新泾镇天山星城的家,此时小区门口的社区工作者已经为他准备好居家隔离流程的日文说明书。填写完信息后,社区工作者还请他扫二维码后进入小区“居家隔离微信群”,方便提供专项服务。他说:“如果没有中国政府这样严格的举措,疫情肯定是控制不住的,从疫情开始,我就看到上海政府的各项措施,早日战胜疫情,我很有信心。”

类似增田先生的情况,天山星城不在少数。小区外籍居民占到总户数的15%。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华带领全体社区工作者,连续一周日夜守候在小区,等候回家的外籍居民。最让刘华担心的,还是尚未回家的他们,社区工作者多方联系物业、中介、楼组长、邻居等了解不在沪的外籍人员动态。

新泾镇通过每日工作提示规范有关途经重点国家返沪人员防疫管理工作流程,普遍落实了宣传多语种“随申码”、发放多语种《防疫友情提示卡》、装备多语种健康观察“语音15问”、进小区多语种提示、求助在线口译志愿者等举措。

3月10日晚10时,绿八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刘观锡,在小区门口等候即将从机场抵达的外籍母子三人。他事先已求助儿子帮着翻译了英语对话。当他顺利将他们送达家门口后,递上了事先准备的两个套成双层的黄色防疫专用垃圾袋,袋上写有“每天17:15分前,请将垃圾放置其中”。他连口语带比划,把居家隔离事项交代清楚,互加微信后才离开。

回到家,他不放心,又喊来儿子帮忙,在微信里设置了翻译语种,立刻开启了与这位外籍居民的聊天模式。第二天17时15分,负责垃圾收取的物业人员小徐发现门口果然放着垃圾。刘观锡笑了,通过微信翻译和翻译APP,成功做到了沟通无障碍。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