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田野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5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聚焦新时代

新泾畜牧业的兴衰(一)

文 高荣华

新泾公社属当时的上海县管辖,建社之初共有13个生产大队。在古北生产大队并入天山生产大队、陆家楼生产大队并入马家桥生产大队后,留存11个生产大队。

在国家颁布《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六十条,确立了“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农村经济制度后,新泾公社共有86个生产队,其中延安大队的何家角和潘家塘生产队因在中山西路内的长宁区,属市区农民。

因新泾公社与长宁区相邻,又是典型的蔬菜区,新鲜的菜叶可做肥料,又可喂猪,发展养猪副业具有得天独厚条件,新泾公社的养猪总量在上海县18个人民公社中遥遥领先,生产队农民的劳均分配水平在上海郊区也是首屈一指的。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生产队养猪也要有计划,公社粮管所会按计划配给麸皮、粗糠、四号粉等养猪精饲料。为解决养猪饲料的缺口,公社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立了饲料组。其工作职能就是联系市区豆制品厂的豆渣、酒精厂的酒糟、油脂厂的下脚油料、市区饭店的剩菜剩饭(称为“咸汤”)、上只角地区的居委向居民收集的淘米水及菜皮形成的泔脚。公社饲料组任务是将上述猪饲料分配给生产队,由生产队自行运送到养猪场喂猪,公社饲料组成为生产队发展副业生产的总后勤部。为满足各生产队养猪饲料的需要,公社在美满村西陶浜开办饲料加工厂,为生产队加工粉碎豆萁梗、长期农作物枯藤作养猪饲料,饲料加工厂在改革开放后改办为公社柠檬酸厂。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梅林罐头厂因生产蘑菇罐头出口创汇,要求近郊生产队种植蘑菇作罐头原料。新泾公社生产队欣起种蘑菇的高潮,鼎盛时全公社蘑菇种植面积超过了30多万平方尺。为解决种植蘑菇的菌种,公社在曙光三队祠堂里成立菌种场,为生产队提供蘑菇菌种。因蘑菇怕光,需种植在室内,蘑菇房内全是层层叠叠的架子,每层高度60公分,在架子上铺设竹竿作为蘑菇的料床。新泾地区没有竹园,不出竹子,需要到上海远郊或外地采购,但生产队只有拖拉机没有汽车,公社就设想成立一个汽车运输队。

因为生产队发展副业生产需公社统一成立综合服务机构,上世纪70年代,新泾公社在哈密路1115弄息焉公墓对面的可乐路桥边,挂牌成立“新泾公社多种经营办公室”,并设立了党支部。在公社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后,公社所属大队和生产队的副业队长成了多种经营办公室的常客,他们亲切地将公社多种经营办公室称为“公社多办”。

“公社多办”为生产队副业生产提供后勤服务工作,在出资购买汽车后成立了运输组,为解决生产队猪吃的粮食浆水,利用努力大队、新民大队原有船只,在添置船舶后成立了运输浆水的船队,最终形成了由饲料组、运输组、船队“三足鼎立”内部机构,并在增加汽车数量后就将运输组升格为新泾交运站。为解决船队运输的浆水储运,在哈密路口现日产公司对面新泾港边建造了两只容量非常大的浆水池,以满足生产队养猪场所需粮食浆水的需要。

随着“公社多办”业务的扩展,职工人数增加到六十多名,“多办”职工根据各自工作岗位,各行其职,负责饲料采购,饲料的交通运输,饲料的水路运输,为新泾公社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上海市副食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未完待续)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