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零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入户登记。一个工作证、一件红马甲、一部手机,新泾镇的广大普查人员放弃休息时间,走进小区的千家万户,他们挨家挨户敲门,不厌其烦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波澜壮阔,但是普查员牢记责任、立足普查、脚踏实地、无私奉献,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工作的精神状态,把平凡的工作做成了一种事业,勇挑重担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令人敬佩。本期的《新泾社区晨报》邀您一起,听听新泾人口普查员们的故事。 虹康居民区 郑彦:负伤上阵的老班长 虹康居民区有位人人夸赞的保安班长——郑彦。他加入虹康物业已有数十年,日常工作矜矜业业,认真负责,常常为居民们排忧解难,居民们人人都夸他是个好班长。本次的“七人普”,虹康居委请他利用熟悉居民的优势,为人普工作添砖加瓦。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开工的当天,求“好”心切的郑彦在抽取资料时,因用力不当,右眼不慎被锋利的纸片刮伤。当时他就疼得眼泪直流,眼睛也无法睁开。随即前往医院诊治,医生告知他配合用药,必须闭目修养数天。可是心系工作的郑彦,只休息了2天,在眼睛还没消肿的情况下,马不停蹄地投入了工作,并在复工的第一天就完成了30户排摸的工作量。 程桥居民区 李文娟:心系普查的“领头羊” 李文娟是程桥居民区的党总支副书记,也是这次人口普查的指导员。作为一名在此工作十余年的老同志,她熟悉居民区的具体情况,也参与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可以说是对人口普查工作经验颇丰。 10月14日,人口普查摸底工作开展的第四天,李文娟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脚被电瓶车压伤了,整只脚都肿了起来。当天下午,李文娟坚持回到岗位上,仍要继续工作。她一瘸一拐地走到居民家中,一户一户地做人普摸底工作。有些居民白天不在家,她就晚上跑楼展开工作。晚上几幢楼跑下来,要加班工作到十一点,但她毫无怨言。周末她也不肯休息,她说:“双休日大部分人都在家,是做人口普查的最佳时机,不能错过。”她的敬业精神感染了周围所有的工作人员。正是有这样心系普查、忘我工作的“领头羊”,强忍病痛,加班加点,程桥居民区的人口普查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怡景苑居民区 马敏:带着助听器去普查 怡景苑社区内,有一位特殊的普查员——马敏(右2)。马敏有轻微残疾,需要带着助听器才能正常完成繁琐冗杂的人普工作。但是她奋力克服自身困难,积极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 在10月11日摸底任务未开始前,上级下达临时任务,紧急通知在10月8日上午9点进行普查员现场抽查测试。马敏是被抽查的普查员之一。适逢十月国庆长假,马敏远在福建福州,接到通知后二话不说,安排好家中事务,改签高铁票提前回沪。回到上海后一刻也没停歇,她马上投入了紧张的复习,为8日的测试做充分准备。最终,她顺利通过测试, 由于先天的听力障碍,马敏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无论在培训时或是手机模拟操作时,她总是仔细倾听。上门入户时,马敏生怕因为自身的原因遗漏了住户讲的重要信息,因此她事先告知住户自己的情况,得到住户的谅解。左耳听力较弱,她的头总是稍稍的侧向右边,用右耳屏气凝神地倾听,同时又快速记录操作。她说:“普查员是一份使命一份担当,更是一种情怀,既然加入到第七次人口普查队伍中来,就要担当起普查员的这份责任。” 屈家桥居民区 李忠:加班到晚上十点的“敲门人” 人口普查摸底阶段,屈家桥居民区的一位普查员不慎骨折,导致普查无法正常进行。为确保人口普查工作有序推进,社区党员李忠主动请缨,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我作为党员,当社区有困难时就必须挺身而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采用电子设备采集信息,这就对普查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胜任此项工作,李忠主动请教社区业务人员,直至搞懂为止。李忠白天上班,下班后便赶紧换上普查员的衣服,一家一家敲门开展人口普查登记。由于小区大部分的年轻居民都要到晚上很晚才回到家,李忠加班到晚上十点多是常有的事。 为了按时按质完成此项工作,他抓紧休息时间核对信息,对于有问题的住户进行再次上门排摸;对于不配合的住户,他多次上门做住户的思想工作。自人口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李忠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在普查一线,充分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北虹居民区 陶晓赟:手机被打“爆”的指导员 “大家抓紧进度,工作中有什么技术性的问题,可随时在微信里提问我,有需要我就和你一起入户。”北虹居民区第二阶段人口普查的这几日,陶晓赟的手机被打“爆”了,仿佛变成了北虹人口普查热线。 本次北虹社区人口普查涉及面广、任务繁重,作为工作副组长兼指导员的陶晓赟,需要指挥调度近20名普查员,完成近100户单位、1400余户居民的普查工作,她上下统筹常忙到口干舌燥,甚至哑了嗓子。 人口普查前期准备工作期间,她认真学习,不懂就问,常带着学习资料回家加班探索,几乎每天都是哄宝宝入睡后,再蹑手蹑脚打开台灯独自学习。坚实的学习基础,让她对普查员们提出的各类疑问对答如流。进入排查阶段后,各种问题随之而来,尤其遇到难入户的情况,陶晓赟二话不说,拿上表格、穿好志愿服、戴好口罩、带上工作证就挨家挨户给居民做工作,帮助普查员完成普查。在普查过程中,还常遇到有联系不上的居民,她翻阅厚厚的居民档案,走访物业、询问邻居,求助社区民警、确保没有一户被遗漏。在陶晓赟的精心指挥下,全体普查员克服困难,积极推进,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绿十一居民区 王晴文:“扫街爬楼”只为数据更精准 普查员王晴文居住的是1998年竣工的6层楼小区,没有电梯,需要一层一层爬楼进行登记。她负责10个门栋120户家庭的普查工作。白天敲门,夜里看灯,一家家上门登记,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每栋楼起码要扫二三遍。 其中,6楼多为出租户,这给王晴文的普查工作带来难度。有的房东一时联系不上,租户人多又杂;有的租户住在一起却互不相知,王晴文只能通过和屋内人交谈,确定居住人数,往返多次,才完成登记。还有些家庭上门几次都吃闭门羹,王晴文通过居委干部多方查找提供电话,最后和户主联系上,约好时间上门完成登记。 今年人口普查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王晴文在等候空闲期间抓紧整理已经完成的纸质登记表,然后手机录入各户摸底信息,在大家支持配合下,她不到一星期就完成了95%的登记录入。 福泉居民区 陈光珍:路灯下的普查员 晚上10点钟,120弄小区某栋楼下有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背影,她穿着白马甲好像在等待着什么。她就是普查员陈光珍。 陈光珍是120弄小区的居民,平时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每次小区里有志愿者活动她都会积极报名参与。这次遇到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陈光珍更是二话不说直接报名。此次普查,陈光珍被分到的普查区域是120弄小区内的双号门栋,这些门栋80%都是年轻的租客,并且大部分租客要晚上九十点钟才到家。自人口普查开始,陈光珍每天晚上等在门栋前,等到晚上9:00左右,陆陆续续有租客下班回来,陈光珍就在楼下让他们填表、审核。“路灯下的普查员”就这样在120弄小区里传开了。 在普查期间,热心的陈光珍还兼职做上海银行志愿者、诚信计量员等等,她经常说自己有能力就多付出一些,“只要居委有需要,我一定全力以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