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小龙虾到了最肥美的季节,喜爱美食的你又怎么会错过这个黄金时段?夏日餐桌,无论是河鲜类的小龙虾,还是各种美味的海鲜,都是人们餐桌上百吃不厌的灵魂美食。 不过小龙虾吃多了确实容易上火、过敏,什么皮肤问题、外科疮疡都来了。如果这些还算小问题,那有些鱼虾海鲜啊,稍不留神,就可能会惹出大麻烦来…… 一条夺命昂刺鱼 近日,一名独居老人李阿姨突然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0℃,进食减少,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且左下肢肿胀并伴有血性水疱。两天后症状愈发严重,家人发现情况严重后,立即将她送到我院,因病情严重收治重症医学科住院诊治。 李阿姨脚上有血性大水泡,但家人表示李阿姨并无烫伤病史。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时,重症医学科团队猜想可能是创伤弧菌感染,并立即送了血做病原菌培养。 两天后,血培养报告出来,正是这可怕的创伤弧菌!反复追问病史下,家属终于在家中冰箱里发现三条昂刺鱼,且老人洗刷鱼时右手指被扎伤,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也没有太过在意。然而,就是这小小的扎伤让李阿姨最终多脏器功能衰竭,不幸离世。 虽然新闻里类似的事件时有耳闻,但因洗刷海鲜鱼虾所导致的伤害的确屡见不鲜。所以,还是有必要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个“蒙面杀手”——创伤弧菌。 什么是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温、嗜碱、嗜盐型海洋致病菌,与霍乱弧菌、肠炎弧菌同属致病性弧菌。它常常像幽灵一般游荡在江河入海口、微咸的池塘、浅水海湾及海底沉积物之中,具有噬盐、高钠、噬温、乏氧、寡营养等特点,喜欢藏匿在鱼、虾、贝类等海鲜中,伺机而动。1970年人类才首次报道了感染创伤弧菌的病案,1976年首次分离鉴定该病原体,1979年将其命名为创伤弧菌。人群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接触并感染创伤弧菌:一是食用了被创伤弧菌感染的产品(尤其是生吃牡蛎等海鲜),二是伤口接触了创伤弧菌。 感染创伤弧菌之后,人体不仅有可能会出现胃肠炎症状,更有可能会出现败血症、坏死性筋膜炎、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最终甚至会面临截肢和死亡的结局。 事实上,有数据显示感染创伤弧菌之后,有超过一半的病人会在发病48小时之内死亡!因此,在2006年Emerging in fectious diseases杂志将其列入最危险的细菌。 海洋创伤弧菌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如果接触到被这种细菌污染的海产,如被海洋鱼类、贝类、虾、鱼钩等刺伤或食用生蚝、生鱼片等,都可能感染此菌并引起伤口感染,细菌入血的病程进展非常快而容易致命。 可能大家不禁想问:昂刺鱼是淡水鱼,为什么有创伤弧菌存在?的确,致病性弧菌多为嗜盐微生物,海产品中高污染以及沿海城市病例多发。但研究发现,内陆地区水体和淡水产品中也存在致病性弧菌的高污染,主要是养殖环节、餐饮环节及流通环节,可能与交叉污染、弧菌的适应性生长、人工饲养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吃货小窍门 螃蟹、虾爬子、鱼类等水产品那么美味,营养价值又那么高,不想被扎伤,如何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我们整理了一些处理水产品小窍门。 1.捕捉水产品或宰杀水产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戴手套的习惯; 2.如果手上有伤口,尽量不要去接触海水; 3.被扎伤或夹伤时应自行尽早处置,可用清水冲洗,或挤压出感染的血液等; 4.老人、小孩和孕妇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以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要少接触各种带刺的水产品,以免受到伤害后引起致病风险。 5.尽量少吃生冷食物,尽量将水产煮熟; 6.如皮肤发红局部出现水泡,又有吃生水产品、皮肤被水产品刺破或海边作业的病史,要尽早到医院诊治。 这样的情况属于少数个案,大家不要因此就对海鲜、鱼虾等水产品产生恐惧,但也不要掉以轻心,在制作和食用这类食品时,要多加注意。第一,一定要到正规商铺购买,疫情防控期间,新冠病毒通过冷链产品传播,已经屡见不鲜。第二,挑选和处理海产品时,注意加强个人防护,比如戴防刺手套。第三,尽量煮熟食用,大部分细菌病毒在蒸煮过程中已经失去活性。第四,发生鱼刺伤或者进食后有不适,请及时医院就诊。 (同仁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