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香玉 “我们是时代的青年,肩负着祖国的重担。我们带着崇高,有备而来,我们是雪域高原的使者……”办公室里响起了嘹亮悠长的旋律,这是陈凤广在援藏期间与藏族老师一同创作的《援藏梦》。“每当响起这段音乐,就能带我回到6年前那段艰难而又难忘的日子”。 初见“问题学生” 2013年,陈凤广和其他老师作为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海拔4468米的日喀则萨迦县,这里有全县唯一的一所中学——萨迦县中学,他来此担任了学校的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虽然全国绝大部分省市9月才迎来新学期,但8月下旬的西藏,新学期已开始。 陈凤广到学校没多久就发现了这里的学生有着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因为地势原因,萨迦县常年缺水,因此学生们不爱洗手,这引起了陈凤广的担忧。在与其他援藏干部讨论后,决定在食堂建一个水箱,并配备三十几个水龙头。建成后,陈凤广要求学生们饭前要洗手,每周都要洗衣服,长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了中午,学生们吃完饭就到处玩,以致于下午上课就会打瞌睡,学习效率低导致成绩不佳。于是,陈凤广安排了午睡时间。可“问题学生”依旧存在。 陈凤广调查后发现,这种结果也是多种因素导致。一方面,家庭环境极为重要。不少学生家长未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每当割青稞的季节,学生会被家长叫回去帮忙而耽误学业。另一方面,由于“问题学生”的基础过于薄弱,课堂上听不懂就选择逃避。为解决这些难题,陈凤广结合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的教学经验,与其他援藏干部共商对策。 鼓励教育重塑学生信心 2013年,萨迦县中学召开了第一次家长会。陈凤广邀请离学校最近乡镇的家长们前来参加。会上,陈凤广讲述当今科技的变化与时代的进步,“读书无用论”在这个时代是不可取的,攻破了家长们的防线,最难解决的还是孩子们的想法。经商讨后最终决定,由初一初二年级中各班经常逃课、逃学、厌学情绪较强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并挑选一位最有耐心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上海实验班”正式成立。 为了重塑学生的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快乐教育和鼓励教育是“实验班”的最主要教育方式:“前三个月不许留作业”、“只许鼓励,不许批评”……对第一个星期没有逃课的学生,陈凤广还会买礼物作为奖励。慢慢的,第二个星期、第三个星期、一个月、两个月……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逃课。 “上课!”“起立!你行我也行,我能改变我自己!”这是每堂课前的必备环节。“学习改变命运”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群孩子。 实验班的教室里专门配了电视,可以给学生看新闻,看喜欢的节目,还在学校文化走廊开辟专栏,展示实验班学生的画作,给予他们鼓励。重塑信心后的学生,一天比一天阳光,进步一天比一天大。 2014年,在“日喀则地区首届头脑OM万人挑战赛”总决赛上,萨迦县中学“上海实验班”获得了13个一等奖,这群孩子成了“头脑奥林匹克”冠军。 “最后中考时,咱们实验班学生的成绩超过了平均班。”陈凤广骄傲地告诉记者。 援藏精神注入“社区教育” 三年里,援藏经历造就了陈凤广深深的社会责任感。“回来后,我希望能做更多的事帮助别人,做好社区教育”。 2017年12月,陈凤广开始接手斜土社区学校。在管理前,陈凤广做了三件事。第一,满足老人们的需求。陈凤广让南模中学的学生在斜土街道周边做问卷调查社会实践,记录老人们想学习的科目。第二,做好课程开发。陈凤广除了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信息,也根据当下的技术发展开设了相应的智能应用、摄影摄像课程,进一步丰富学科并跟上时代潮流。第三,挖掘优秀教师。虽说这是社区教育,主要是教授老人们技能,但在招聘授课老师上,陈凤广也毫不含糊,通过亲自把关,课堂巡视,学员反馈来真正做好这份教育。 原来68个班现已扩大到108个班,10个校外班也已扩大到42个班。目前,斜土社区学校的班级数及学员人数排上海市各街镇社区学校第一位。 【记者手记】 采访途中,陈校长的手机突然响起,优美辽阔的藏族旋律仿佛将我一同带入这场“援藏回忆旅程”。这首《援藏梦》是陈校长作词,由藏族音乐老师作曲,由当地居民演唱。陈校长告诉记者:“起初,演唱的人还不会说汉语,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在简陋的录音环境下,终于完成了这首歌。”歌词里充满着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他将这三年形容为“第一年靠身体、第二年靠精神、第三年靠药物”。到了第三年,身体渐渐吃不消,晚上得依靠安眠药方可入睡。即便如此,他仍将这段经历视为最宝贵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