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策划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话西岸:新十年、新水岸

集聚全球智慧力量 实现卓越水岸设计

7月10日上午,2019全球水岸对话暨徐汇滨江核心区规划设计研讨会在西岸艺术中心举行。Jam es Corner、SOM、BIG等设计单位围绕“西岸艺港:2公里岸线提升”“西岸智造:会展中心”“西岸潮居:配套服务设施”等项目内容作主题发言,中科院院士郑时龄、上海交大设计学院院长阮昕、市住建委副主任朱建豪、副区长晏波以及市区相关部门和参与西岸开发建设的专家学者、设计单位聚焦“共话西岸:新十年、新水岸”主题开展对话讨论。

上海西岸正以建设“上海2035”承载全球城市核心功能高品质中央活动区、打造“世界的会客厅”为目标,坚持世界眼观、国际标准,前瞻性地开展新十年发展的规划设计活动。上海市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在2016年的首届全球水岸对话曾提出迈向“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现如今已成为上海西岸发展的美好愿景。今天在2019全球水岸对话他再次对西岸提出“卓越水岸的全球设计”的要求:西岸既要集聚全球规划智慧推进上海西岸的城市更新,画好“大写意”;也要集结全球设计力量推进上海西岸的功能重塑,画好“工笔画”。新十年、新水岸、新设计,上海西岸要聚力做好“西岸艺港”、“西岸智造”和“西岸潮居”的设计,要凸显“感动、梦想和生态”,为艺术家提供定义新艺术的机会,为企业家提供创造新业态的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找寻新生活的空间。

同时,上海市徐汇区副区长晏波也指出随着西岸品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西岸的“朋友圈”也不断在全球范围延伸,此届全球水岸对话将大家齐聚一堂,共话滨江“生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以西岸为媒,突破人文与科技视野的壁垒,构建多元跨界的视域,跳出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与世界亲切对话。西岸正在组成“高朋满座”的“世界的会客厅”最强阵容。

此次徐汇滨江核心区规划设计借鉴国际理念,聚焦岸线、产业、配套三项重点开展。

集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公共空间实践于一体,领先行业的综合设计公司。从大型城镇、复杂的后工业基地,到小尺度的精细化设计,JCFO公司擅长不同规模的综合项目,以风格强烈的当代设计手法而闻名。各类项目连续多年获得包括美国ASLA、A IA、英国D&AD在内的各类国际奖项,致力于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活力公共空间。代表作:美国纽约高线公园、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南区、中国深圳前海水城、香港尖沙咀滨水空间。

2公里核心岸线提升(西岸艺港):在西岸建设国际级滨水地标的基础上,打造黄浦江岸线“项链”上最夺目的“钻石”。通过岸线功能及空间优化,有机串联沿江文化场馆及艺术设施,有效拓展沿江区域,激活10万平方米文化、商业空间。

JCFO提出三大策略:A.进一步强化和提高西岸的艺术特性,使之容纳更多样的艺术活动;B. 强化和凸显“在水上”的体验,巧妙地利用保留的船坞与码头打造趣味性空间;C.强化场地工业历史记忆,在打造空间特色的同时,保持并强化场地本身的特质材料和形式。设计的目标是创造一系列灵活的平台,以支持各具特色的艺术性、开放性城市事件和活动场景,容纳从休闲的滨水漫步到世界级的装置艺术展等丰富的活动类型。

SOM成立于1936年,为世界顶级设计事务所之一。已为世界50多个国家、10000多个项目提供了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室内设计等多专业、高品质的设计服务。其代表作包括著名的迪拜哈利法塔,上海金茂大厦、纽约世贸自由塔,香港会展中心、旧金山m oscone会展中心南馆及金丝雀码头总体规划等。

自创建以来,SOM公司获得了2000多个设计奖项,是唯一一家两次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杰出建筑设计事务所奖的设计事务所,在美国《建筑杂志》评选出的50家世界建筑事务所中多次位居首位,《Fast Com pany》杂将SOM排列在建筑行业最具创新公司名单的第1位。SOM全球化的视野与创新能力,强有力的专业配合已成为建筑及城市规划界的最佳典范。

会展中心项目(西岸智造):作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重要的配套设施,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企业服务、技术交流提供开发、共享平台,与艺术文化活动形成有力的补充和叠加,激发地区可持续的活力和动力。

建筑设计的演化过程使用人工智能优化算法与人工教学相结合,以提供结构和空间的信息。该建筑旨在利用机器人辅助制造方面取得的突破进展来展示下一代建筑技术。场馆将成为先进技术的展馆和试验场。会展中心总面积达30,000平方米,集各类大小型会议,会展功能为一体,建筑设计采用A I技术模拟建筑结构体系荷载,将使用功能、美学与效率结合,优化结构构件,形成全新智慧型结构体系,实现会展中心空间内外的高渗透性,向公众敞开,为城市提供开放的空间。

极富创造力的国际化事务所,以具有引领性、话题性的作品获得世界关注,曾参与欧洲、北美、亚洲和中东的大量项目,代表作为曼哈顿的BIG U整体规划、世博会丹麦馆、纽约螺旋大厦、8 HOUSE等。

BIG的建筑思想源于对当代生活如何不断演变的思考,尤其是随着多元文化交流,全球经济流动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引发公众对新的建筑和城市组织方式的再思考,致力于通过混合传统的成分——如生活、休闲、工作、停车和购物来创造全新的建筑模式,形成务实与乌托邦之间的不断重叠。

配套服务设施(酒店)项目(西岸潮居):紧邻西岸艺术中心,面临“历史+现代、艺术+科技”的命题,需要给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成为服务地区科技产业、聚集文化艺术活动的高品质配套服务设施。

功能上,考虑不同客群需求,在配置住宿、餐饮、休闲、宴会等同时,结合区域发展特点提供活动展览、艺术家创作等特色空间。同时与历史保护建筑西岸艺术中心实现功能的衔接与延续,对话传统,功能复合,创造多样化的建筑空间。

形态上,充分考虑与历史保护建筑西岸艺术中心的相互关系,实现建筑形态的融合协调。设计引用绿化庭院、屋顶花园、露台等空间,结合艺术人文与自然景观,为滨水空间创造了更多丰富的可能。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融合艺术及人工智能相关元素,形成独特、可识别性强的建筑意向。酒店整体风格精致、现代,形成融合高端艺术、智能科技、精品接待的综合体,以独特的建筑特征,展现标志性的地区形象。

活动现场,围绕“共话西岸:新十年、新水岸”的话题,专家和设计师的高峰对话将论坛引入高潮。

中科院院士郑时龄表示我们要从总体上分析西岸缺什么,需要做什么,新的功能植入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氛围,但是要成为亚洲艺术的集聚区,空间还需要努力。西岸作为一个艺术集聚区不仅要有空间,还要有内容,还要有活动,还要有观众。而这些首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要从整个上海的发展上面来探讨发展的需要。他指出“我觉得现在的建筑师不仅仅是设计师,建筑师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规划师,同时也应该是工程师,也应该是政府官员,也应该是开发商,要全面的考虑。做设计的时候应该有专业的设想,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完成业主的任务书做。而且业主现在也是计划阶段,不可能是全面的任务。设计师有必要帮助业主共同策划,共同完善。”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院长阮昕首先抛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全世界精彩的滨水空间都引到上海来,是不是就可以了?在对谈环节他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这种文化气氛的结合是需要通过设计师的故事和物理空间和市民的参与一起通过时间来形成的。我觉得这样的话才有可能真正作为一个有上海特色的,世界一流的滨水空间,而不是说我们现在把全世界精彩的东西往这里一放。”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剑豪表示公共空间的互动和联系,使得滨江和腹地的功能能够相互依存、相互提升,“我感觉到不管是横向的拓展延伸还是纵向的贯通,滨江一切的界面借助于原来留下来的历史遗存,把滨江的界面做得非常活泼、生动,可以很好地鼓励百姓们能够到滨江来,享受这里的生活,享受这里的环境”。朱剑豪还认为西岸是将来代表整个上海新的形象,老外滩是历史的遗存,这个地方应该是上海最摩登、最现代、最开放的地方,能够给老百姓更多的体验。除了A I峰会或者年度的会议之外,剩下的时间做什么,这么大规模的会展中心功能除了A I之外,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这个城市需要什么功能是设计单位应该更深入考虑的问题。

Jam es Corner提出“上海西岸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值得保留的,而且不断地得到利用和发挥,也是值得我们去庆祝的,去纪念的。因为对这块地方遗留是有意义的,我们最终建造这个项目的时候要让上海人觉得这是上海的感觉,要让他们觉得有一种归属感。”同时,Scott Duncan从专业的角度阐述了他的理解“我们首先从文化使用的密度来讲印象比较深刻,包括我们在伦敦以及在金丝雀码头和悉尼项目中,文化的使用密度和强度没有这里大,还有商业化会挤压到公共的空间。在西岸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Catherine Huang也在此环节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完全同意刚才这位同事讲的,我觉得文化的密度是很重要的,可以吸引着人们能够来到这里。我们在不同项目中都有文化元素在里边,就像我前面说到的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场地做考虑,我们需要打造的是在滨江区域中独特的特制。我会鼓励大家了解水本身。

今年,随着新一季西岸文化艺术季的展开,西岸秉承着打造上海“四大品牌”的使命,多元融合、跨界激发,不断推进艺术、科技、商业、娱乐的解构重组。今天,发布的这些项目每一个都不是单一的功能性项目,而是和西岸的产业,西岸的空间,西岸的活力,各方面都息息相关。未来,西岸将以文化塑造魅力、以产业激发活力,强化功能融合,促进水岸联动,将全力打造上海未来最具活力的“新外滩”,被西岸感动,实现自己的创造和梦想,感受绿色与低碳,成为黄浦江“项链”上最夺目的“钻石”。(上海西岸)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斜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