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聚焦斜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8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斜土好声音

在无声世界里绽放的艺术之花

记斜土街道上海斜土聋人摄影学会学员姜传业

2020年3月25日下午姜传业作刻《中国必胜》

他,身处无声世界,却用艺术感知世界,对话世界。摄影、篆刻、书法……技能树“点满”的他,世界不再“静音”!

生活中常常能看到一群手拿专业相机的摄影爱好者,他们用心拍摄、会心微笑,可从来没有有声的交谈。姜传业就是来自无声世界的摄影爱好者,他用摄影、篆刻,发现身边的美,世界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却给他打开了一扇窗,他的眼睛能看到更美的世界,他的篆刻作品能够浓缩思想的精华,他在自己纯粹世界中享受多彩艺术生活。

迷恋摄影 寄情山水画卷

家住徐汇区斜土街道的姜传业今年62岁,他是一名听障人士,也是一名艺术爱好者。姜传业热爱生活和艺术,虽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了希冀,每日为了自己热爱的事奔波忙碌而不觉辛苦。

1979年毕业后没有事,姜传业和六个同学一起去浙江杭州,安徽黄山,江苏南京游玩拍照。慢慢地,摄影成了姜传业的一生挚爱,40多年的时间,姜传业游遍了全国各地名胜古迹,拍摄了许多风土人情照片,参加上海及全国各地摄影比赛获奖,他举办过个人摄影作品展14次,获奖两百余次。

2009年冬季,斜土聋人摄影交流小组成立了,共有16位聋人共同交流学习摄影,后来发展为上海斜土聋人摄影学会,扩大到了34位聋人摄影爱好者。姜传业带领斜土聋人摄影爱好者去过东北拍雪景,还到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旅游,拍摄了许多名胜古迹风光照片。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的温婉多情,东北银装素裹的美丽雪景,北京万里长城的绮丽壮阔,甘南藏区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摄影,早已成为姜传业生命中的一种习惯,四十多年来,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基本上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皆在他的镜头中——定格。

透过镜头 感知人文情怀

说起东北的雪景风光尤其令姜传业着迷,“像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些地方,我前后去过八次,主要抓拍雪景风光及风土人情”。随即,姜传业又通过微信发来了自己的作品。一张张不同的照片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但它们都在姜传业的镜头下显得异常美丽。

于姜传业而言,沿路的秀丽风景虽然迷人,旅途中偶遇的精彩瞬间同样动人。有一次,姜传业在哈尔滨冰雪城游玩时,一群孩子在吹笛人雕塑下的场景吸引了他。孩子们的天真和童趣让姜传业动容,因此他迅速按下快门留存下这一生动画面。这幅作品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获奖证书。

沉寂篆刻 浓缩一生挚爱

1991年下岗时姜传业自学篆刻,进入上海第三聋哑学校业余夜校和残疾人(聋人)上书法篆刻国画课,老师教育学篆刻印章操作,姜传业每周都会抽出两个晚上的时间跟着老师学习书法篆刻,平时还去上海及全国各地书法篆刻作品展及许多名胜古迹刻碑学习欣赏,篆刻技艺与日俱增。

因四处摄影游玩,屏蔽外界的嘈杂声音,姜传业反而可以更好地看世界。要有好的篆刻作品就得专心致志,“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优势,让姜传业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以往一天能刻出二三十幅作品。现在虽然视力有所下降,篆刻速度也在变缓,一天只能刻出几幅作品,但姜传业对篆刻的热爱却是丝毫未减的。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姜传业还专门刻了十多幅作品为抗击疫情加油助威。几幅篆刻作品中,姜传业最喜欢的是一幅叫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作品。这幅作品是今年三月份,姜传业在家花了两三个小时刻出来的。

大半辈子都在摄影和篆刻的姜传业,现在还衍生出了对电脑和书法的热爱。如今,他每天不是在学习使用电脑、发送摄影比赛邮件,就是在练习书法、篆刻、摄影,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也许对于姜传业来说,摄影、篆刻不仅仅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回忆。正如姜传业的一位好友所言,“人生有限,艺术进取却是无限的,即使世界寂静无声,人生依然可以精彩有价值。”(上海徐汇)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斜土